挽胡甘滩

· 成鹫
石羊山下识初平,仙去惟怜鹤驭轻。 楚些拟招魂不返,滩声流恨水无情。 仪廷待凤迟三稔,杖国支鸠失五更。 莫负高秋星月夜,归来重与话三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石羊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作者所处时代的地名。
  • 识初平:认识到初平,初平可能指某位道士或隐士,具体人物不详。
  • 仙去:指道士或隐士去世。
  • 鹤驭轻:比喻仙人驾鹤西去,轻盈飘逸。
  • 楚些:楚辞中的招魂篇章。
  • 拟招魂:模仿楚辞中的招魂仪式,试图召回逝者的灵魂。
  • 仪廷待凤:比喻等待贤才的到来。
  • 迟三稔:迟了三年。
  • 杖国支鸠:杖国,指年老时国家给予的优待;支鸠,指拐杖,比喻年老。
  • 失五更:指逝者在五更时分去世,五更即凌晨三点至五点。
  • 话三生:谈论前世、今生和来世。

翻译

在石羊山下,我初次认识了初平,他仙逝后,我只能怜惜他驾鹤西去的轻盈。我模仿楚辞中的招魂仪式,试图召回他的灵魂,但他的魂魄不再返回,只有滩头的流水声中,似乎还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无情。我等待贤才的到来已经迟了三年,而国家给予的优待和拐杖,也随着他在五更时分的去世而失去。不要辜负这高秋的星月之夜,愿他能归来,我们再次谈论前世、今生和来世。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遗憾。通过描绘石羊山下的初遇、仙逝后的空留遗憾,以及对逝者灵魂的招唤,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运用了楚辞的招魂仪式、等待贤才的比喻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最后,作者寄望于高秋的星月之夜,希望逝者能归来共话三生,体现了对生命轮回和永恒友情的向往。

成鹫

成鹫,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之子。年十三补诸生。以时世苦乱,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发,康熙二十年禀受十戒。曾住会同县(今琼海)多异山海潮岩灵泉寺、香山县(今中山)东林庵、澳门普济禅院、广州河南大通寺、肇庆鼎湖山庆云寺,为当时著名遗民僧。工诗文,一时名卿巨公多与往还。论者谓其文源于《周易》,变化于《庄》《骚》,其诗在灵运、香山之间。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等。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