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五首

三戍渔阳再渡辽,骍弓在臂剑横腰。 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戍(shù):多次守卫。“戍”指防守、守卫。
  • 渔阳:地名,在今天津市蓟县,唐时为北方边防要地。
  • 再渡辽:两次渡过辽河。“辽”指辽河。
  • 骍(xīng)弓:红色的弓。

翻译

多次在渔阳戍边,又两次渡过辽河前去征战,红色的弓挂在手臂,宝剑横插在腰间。匈奴似乎知晓了威名,不要再靠近阴山一带射雕打猎啦 。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戍边勇士的形象。前两句“三戍渔阳再渡辽,骍弓在臂剑横腰”,通过“三戍”“再渡”突出其戍边经历之丰富,征战行程之遥远,“骍弓在臂剑横腰”则鲜明地勾勒出勇士武装在身、英姿飒爽的形象,尽显英武之气。后两句“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很有特色,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景,而是从侧面描写匈奴听闻勇士威名后的反应,连在阴山附近射雕这种平常活动都不敢进行,衬托出勇士声威之大,令敌人心生畏惧。此诗短短几句,以简洁的语言塑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戍边勇士形象,又通过侧面描写展现出强大的威慑力,富有艺术感染力。

张仲素

张仲素

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 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