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七日过乌蛮滩谒伏波祠

谅为烈士古如今,立柱微偿裹革心。 石势遥分茅岭断,波声长带武陵深。 每思东汉飘馀爽,应令南夷变好音。 举目乌蛮添晓濑,楚冠相向倍沾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
  • 乌蛮滩: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 伏波祠:祭祀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的祠堂。
  •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 立柱:指马援的“立铜柱”的功绩,象征其边疆功业。
  • 微偿:稍微补偿。
  • 裹革心:指马援的“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意为战死沙场。
  • 茅岭:指广西的茅山,这里泛指边疆地区。
  • 武陵:古代地名,今湖南常德一带,这里指边远地区。
  • 飘馀爽:飘逸的余风,指马援的英勇事迹。
  • 南夷:指南方的少数民族。
  • 好音:指和平与文明的声音。
  • 乌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 晓濑:清晨的急流。
  • 楚冠:楚地的帽子,这里指楚地的文化或人物。
  • 相向:面对面。
  • 倍沾襟:泪湿衣襟,形容非常悲伤。

翻译

在秋季的第七天,我经过乌蛮滩,拜访了伏波祠。我深信自古至今,那些志在建功立业的烈士们,马援立下的铜柱只是稍微补偿了他战死沙场的决心。石头的气势似乎与茅山断开,波涛的声音长久地带有武陵地区的深远。每当我想起东汉时期马援留下的英勇事迹,就应该让南方的少数民族听到和平与文明的声音。当我抬头看到乌蛮滩上清晨的急流,面对着楚地的文化或人物,我的泪水不禁湿透了衣襟。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在秋季经过乌蛮滩时,对伏波将军马援的纪念之作。诗中,郭之奇通过对马援的功绩和精神的赞颂,表达了对烈士的敬仰和对边疆安宁的期望。诗中“立柱微偿裹革心”一句,既体现了马援的豪情壮志,也反映了诗人对烈士牺牲精神的深刻理解。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对边疆安宁和文化交流的向往。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和对国家边疆的关切。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