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桐城方密之于湖上,归复相访,赠之以诗

仙才寂寞两悠悠,文苑荒凉尽古丘。 汉体昔年称北地,楚风今日满南州。 可成雅乐张瑶海? 且剩微辞戏玉楼。 颇厌人间枯槁句,裁云剪月画三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仙才:指超凡脱俗的才华。
  • 寂寞:指孤独无伴。
  • 悠悠:形容时间长久。
  • 文苑:文学的园地。
  • 荒凉:形容文学园地冷清无人。
  • 古丘:古代的坟墓,比喻古代文学的衰落。
  • 汉体:指汉代的文学风格。
  • 北地:指北方地区。
  • 楚风:指楚地的文学风格。
  • 南州:指南方的地区。
  • 雅乐:古代用于宫廷典礼的音乐。
  • 瑶海:神话中的海,比喻高雅的境界。
  • 微辞:指言辞中的隐晦或含蓄之处。
  • 玉楼:指华美的楼阁,比喻文学创作的场所。
  • 枯槁句:形容诗句干瘪无味。
  • 裁云剪月:比喻创作诗文时构思巧妙,如同裁剪云彩和月亮。
  • 三秋:指秋季的三个月,比喻美好的时光。

翻译

超凡的才华和孤独长久相伴,文学的园地如今已荒凉如古墓。 汉代的文学风格曾在北方称雄,而今楚地的文学风气遍布南方。 我们能否在神话般的瑶海中奏起雅乐? 或者只是留下些微妙的言辞在华美的玉楼中游戏。 我颇厌倦人间那些干瘪无味的诗句, 宁愿构思巧妙如裁剪云月,描绘出秋天的美好时光。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文学现状的感慨和对高雅文学的向往。诗中,“仙才寂寞两悠悠”展现了诗人对超凡才华的孤独感的认同,而“文苑荒凉尽古丘”则隐喻了当时文学的衰败。通过对“汉体”与“楚风”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不同地域文学风格的思考。最后,诗人通过“裁云剪月画三秋”的比喻,展现了对文学创作的理想追求,即追求诗意的深远和艺术的美感。

陈子龙

陈子龙

明末松江府华亭人,字人中,更字卧子,又字海士,号大樽。少有才名,与夏允彝等结几社,又参加复社。崇祯十年进士。选绍兴推官。东阳许都起事,子龙以故交劝降,许以不死,而巡按御史竟杀之。子龙争,不能得。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京师陷,乃事福王于南京。请练水师,言中兴之主当身先士卒。不听,辞归。南都失,遁为僧。寻受鲁王兵部尚书,结太湖兵欲举事,事露被擒,于被械送途中投水死。乾隆时谥忠裕。子龙以风节著,诗词古文亦称大家,领袖明末文坛。词尤有名,与同里诸名士形成云间词派。有《湘真阁稿》、《安雅堂稿》、《白云草》等集。清人王昶编为《陈忠裕公全集》。子龙尚辑有《明经世文编》。 ► 1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