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使徐公子方俾诸生赋勤学诗盖示勉励之意僭题卷末

脩身戒昏惰,学业贵精勤。 圣人惜寸晷,志士耻无闻。 勤惰不自省,贤愚此中分。 流观八纮内,矻矻穷朝曛。 农者国之本,三时务耕耘。 作劳乃有得,老稚俱欢欣。 梓匠服工役,营营操斧斤。 商旅涉险阻,衷情若惔焚。 中年致丰富,筑室连青云。 士也责尤重,凡流岂同群。 纲常继绝学,仁义匡时君。 圣道苟不熟,几何能策勋。 升平古来少,幸际书同文。 发愤简师友,励精攻典坟。 萤雪代膏蜡,齑盐鄙膻荤。 衡门拒游宴,世虑祛丝棼。 涵养至成德,功名奚足云。 绣衣来何莫,文帜张吾军。 敦劝果无怠,英材见纷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脩身:修身,修养自身。
  • 昏惰:昏庸懒惰。
  • 寸晷:寸阴,指极短的时间。
  • 八纮:八方极远之地。
  • 矻矻:(kū kū)勤劳不懈的样子。
  • 三时:指春、夏、秋三个农忙季节。
  • 梓匠:木匠。
  • 斧斤:斧头。
  • 惔焚:(tán fén)忧心如焚。
  • 纲常:三纲五常,指儒家伦理道德体系。
  • 策勋:记功勋于策书之上。
  • 典坟: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 萤雪:指刻苦读书。
  • 齑盐:(jī yán)指简单的饮食。
  • 膻荤:指肉类食物。
  • 衡门:指简陋的房屋。
  • 丝棼:纷乱。
  • 绣衣:指官服。
  • 敦劝:敦促劝勉。
  • 英材:杰出的人才。

翻译

修身应戒除昏庸懒惰,学业上贵在精进勤奋。圣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有志之士耻于默默无闻。不自我反省勤惰,贤愚就在此中分野。放眼八方之内,勤劳不懈直至朝夕。农民是国家之本,三个季节都在耕耘。辛勤劳动才有收获,老人小孩都感到欢喜。木匠服侍工役,忙碌地挥动斧头。商人冒险跋涉,心中忧虑如焚。中年时积累了财富,建起高楼连云。士人的责任尤为重大,岂能与凡人同流。继承绝学,以仁义辅佐时君。如果对圣道不够熟悉,怎能记功勋于策书。升平时代自古少有,幸而文字统一。发愤求学于师友,勤奋攻读古籍。以萤火雪光代替膏蜡,鄙视肉食而满足于简单饮食。简陋的房屋拒绝游宴,世间的杂念被排除。修养直至成德,功名何足挂齿。绣衣使者何其重要,文帜张挂于我军。敦促劝勉不懈怠,英才辈出纷纭。

赏析

这首作品强调了修身养性、勤奋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士人对于国家和时代的责任。诗中通过对比勤惰、贤愚,以及不同职业的辛勤,突出了勤奋的价值。同时,诗人表达了对圣道的追求和对功名的淡泊,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鼓励人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以成德为目标,不为功名所累。

曹伯启

元济宁砀山人,字士开。李谦弟子,笃于学问。世祖至元中为兰溪主簿,累迁常州路推官,明于决狱。延祐间历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五年,为司农丞,至江浙议盐法,置六仓,规定输运之期、出纳次序。至治间历官集贤学士、侍御史,迁浙西廉访使。泰定帝时,辞官归,优游乡社。性庄肃,奉身清约,在中台,所奖借名士尤多。有《汉泉漫稿》,一作《曹文贞公诗集》。 ► 4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