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诸功臣像二十六首故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参军国事太傅中军右丞相征北大将军魏国公中山徐武宁王达
敬皇急治理,虚怀寄群公。
造膝日有陈,心腑一华容。
浮梁乃亚之,有召无不双。
薆语可易传,往往回重瞳。
国体既以尊,台纲亦从崇。
从容乞骸骨,怃然恻帝衷。
有身但殉君,何必首故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敬皇:指明太祖朱元璋。
- 虚怀:心胸开阔,虚心听取意见。
- 造膝:亲近皇帝,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
- 心腑:内心深处。
- 华容:美好的容貌,此处指美好的建议或忠诚的表现。
- 浮梁:指徐达,因其曾任浮梁县令。
- 亚之:次于,地位仅次于皇帝。
- 薆语:隐秘的话语。
- 回重瞳:使皇帝反复思考。
- 国体:国家的体面和尊严。
- 台纲:朝廷的纲纪。
- 乞骸骨:请求退休。
- 怃然:悲伤的样子。
- 恻帝衷:触动皇帝的内心。
- 殉君:为君主牺牲。
- 首故垄:指回到故乡安葬。
翻译
明太祖朱元璋急于治理国家,虚心听取群臣的意见。徐达每天都会亲近皇帝,直接陈述他的建议,他的忠诚和美好的建议深深触动了皇帝的内心。徐达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每当他有召见,无不双双前往。他那些隐秘的话语往往能使皇帝反复思考。国家的尊严和朝廷的纲纪因此得以提升。徐达从容地请求退休,他的悲伤触动了皇帝的内心。他的一生只为君主牺牲,何必一定要回到故乡安葬。
赏析
这首诗赞颂了徐达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诗中通过描述徐达与皇帝的亲近关系、他的忠诚建议以及对国家尊严和纲纪的提升,展现了徐达在明朝建国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和影响力。诗的最后表达了徐达无私的忠诚和对君主的牺牲,强调了他对国家的贡献远大于个人的归宿,体现了作者对徐达高尚品质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