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答王岱麓

山水平分未是贫,野亭终日可娱宾。 举杯试问中秋月,拂麈遥空下界尘。 岂谓乘槎归海岛,即看听履上星辰。 重斯再入桃源浒,纵遇澳郎不问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拂麈(fú zhǔ):拂去尘埃的麈尾,麈尾是一种用麈(一种鹿类动物)的尾毛制成的拂尘。
  • 乘槎(chéng chá):乘坐竹筏或木筏,比喻远行或隐逸。
  • 听履(tīng lǚ):穿着鞋子行走的声音,这里指行走。
  • 上星辰:比喻达到高位或显赫的地位。
  • 桃源浒(hǔ):桃花源的水边,比喻隐居的理想之地。
  • 澳郎:指渔夫或水边的居民。

翻译

山水间的宁静并非真正的贫穷,野外的亭子终日可供宾客娱乐。 举起酒杯向中秋的月亮发问,用麈尾拂去空中的下界尘埃。 并非真的乘筏归向海岛,而是即将踏上星辰之路,达到高位。 再次回到桃源的水边,即使遇到渔夫也不再询问渡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山水平分未是贫”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而“野亭终日可娱宾”则进一步以野亭为象征,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后两句通过与中秋月亮的对话和拂去尘埃的动作,隐喻了诗人超脱尘世的愿望。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坚定选择,即使重返桃源,也不再留恋世俗的渡口,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王渐逵

明广东番禺人,字用仪,一字鸿山,号青萝子、大隐山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以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广州,适有诏,养病逾三年者不复叙用。乃赴会稽,谒王阳明墓,与其门人讲学。久之乃归。后复被荐入京,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萝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