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清河口

· 王洪
长淮东南驰,泗水西北骛。 千古相混并,茫然以东去。 扁舟乱其流,日夕方此渡。 海色浩无极,烈风吹高树。 浊流扬洪波,澄源隐其素。 泾渭岂不殊,由来匪朝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长淮:指长江和淮河。
  • 泗水:古代河流名,流经今山东、江苏等地。
  • (wù):急速地流动。
  • 混并:混合,汇合。
  • 扁舟:小船。
  • 烈风:强烈的风。
  • 澄源:清澈的水源。
  • 泾渭:泾河和渭河,泾河清澈,渭河混浊,两者交汇处清浊分明。
  • 匪朝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翻译

长江和淮河向东南奔流,泗水则急速地向西北流去。 它们千古以来相互混合,茫然地向东流去。 我乘着小船在它们混乱的流水中,日日夜夜在此渡过。 海色浩渺无边,烈风吹动着高大的树木。 浊流激起巨大的波浪,而清澈的水源隐藏了它的纯洁。 泾河和渭河的清浊岂不是不同,但这种差异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淮河与泗水交汇处的壮阔景象,通过对比浊流与澄源,表达了自然界中清浊并存的哲理。诗中“长淮东南驰,泗水西北骛”展现了河流的奔腾不息,而“海色浩无极,烈风吹高树”则进一步以海与风的浩大来象征自然的壮阔。最后通过对泾渭清浊的思考,诗人暗示了世间事物的复杂性和历史的长远影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王洪

明浙江钱塘人,字希范,号毅斋。少年时才思颖发,洪武二十九年成进士,年仅十八。永乐初入翰林为检讨,与修《大典》。帝颁佛曲于塞外,逡巡不应诏为文,受排挤,不复进用。与当时王称、王恭、王褒称词林四王,均有才名。 ► 30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