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觉禅和

少见修行得似师,茅堂佛像亦随时。 禅衣衲后云藏线,夏腊高来雪印眉。 耕地诫侵连冢土,伐薪教护带巢枝。 有时问着经中事,却道山僧总不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觉禅和:指有修行的高僧。
  • 茅堂:简陋的僧舍。
  • 佛像:供奉在寺庙中的佛陀塑像。
  • 禅衣:僧侣穿的衣物。
  • 衲后:补缀后的。
  • 云藏线:指禅衣上的线迹隐约如云。
  • 夏腊:僧人的年龄,夏腊指僧龄。
  • 雪印眉:形容僧人眉间有如雪的痕迹,可能是指僧人年老。
  • 冢土:坟墓的土。
  • 伐薪:砍柴。
  • 带巢枝:带有鸟巢的树枝。
  • 经中事:佛经中的内容。
  • 山僧:山中的僧人,这里指诗中的觉禅和。

翻译

很少见到修行能达到师傅那样的高僧,茅屋中的佛像也随着时光流转。 僧人的禅衣补缀后,线迹隐约如云,夏腊高来,眉间留下如雪的痕迹。 耕田时告诫不要侵犯坟墓的土,砍柴时教导要保护带有鸟巢的树枝。 有时询问佛经中的事情,他却说山中的僧人总是不知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深厚的高僧形象,通过对其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僧人的简朴生活和对自然的尊重。诗中“禅衣衲后云藏线,夏腊高来雪印眉”一句,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僧人的形象和年岁。最后两句则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僧人超脱世俗、专注于修行的态度,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禅意,即真正的修行者不在于对经文的熟知,而在于对生活的领悟和实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高僧修行生活的敬仰之情。

杜荀鹤

杜荀鹤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石台县贡溪乡杜村)人。晚唐诗人。相传为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称杜十五。幼好学。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代梁太祖(朱温)时,授员外郎、知制诰;最后任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恃强胡为。工于诗,有“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之句。天佑初卒。著有《唐风集》三卷,顾云为之序,“其壮语大言,则决起逸发,可以左揽工部袂,右拍翰林肩。”。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杜苟鹤体”。 ► 3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