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薛正之韵

天涯倚遍塞城楼,凝望冥鸿空自羞。 礼义不张真我恨,干戈未戢是吾忧。 每怜丹凤能择食,常笑黄能误上钩。 何日解荣偿旧约,扁舟蓑笠五湖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冥鸿:指高飞的鸿雁,比喻高才之士或有远大志向的人。
  • 礼义:指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 干戈:古代兵器,这里指战争。
  • (jí):收敛,停止。
  • 丹凤: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比喻有远见卓识的人。
  • 黄能:传说中的怪兽,这里比喻无能或易上当的人。
  • 扁舟:小船。
  • 蓑笠:蓑衣和斗笠,是古代农民或渔夫的雨具,这里指隐士的装束。
  • 五湖:指中国古代五大湖泊,这里泛指江湖。

翻译

我久久地倚靠在边塞城楼上,凝视着高飞的鸿雁,心中感到自愧不如。 我深恨礼义之道未能得到广泛弘扬,而战争的烽火尚未熄灭,这让我忧心忡忡。 我常常赞赏那些如丹凤般能够明智选择的人,同时也嘲笑那些像黄能一样轻易上当的愚者。 何时我才能实现自己的夙愿,解下荣华的束缚,乘一叶扁舟,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五湖之间自由游荡。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耶律楚材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冥鸿”与“自羞”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作者对高尚志向的追求与自身现状的不满。通过对“礼义”与“干戈”的对比,抒发了对社会道德沦丧和战乱不息的忧虑。后两句以“丹凤”与“黄能”为喻,既表达了对明智选择的赞赏,也流露出对愚昧行为的嘲讽。最后,作者以“扁舟蓑笠五湖游”为愿景,寄托了对自由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理想。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

金元间义州弘政人,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耶律履子。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金末辟为左右司员外郎。元太祖定燕,召见,处之左右。呼为长髯人(蒙语:吾图撒合里),每征讨,必命之卜。太宗即位,命为主管汉人文书之必阇赤,汉称中书令,事无巨细,皆先白之。定君臣礼仪;反对以汉地为牧场之议,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建立赋税制度;请军民分治,州县长吏治民事,万户府理军政,课税所管钱谷。太宗五年入汴时,请废“攻城不降,矢石一发即屠城”之制。九年,定以经义、词赋、策论取士之制。乃马真后称制时,渐失信任,抑郁而死。卒谥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 7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