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蛮大滩谒伏波将军祠代景大夫作

乱石截流数千里,大石生人小石死。 水小不险水大险,穿舟最患石齿齿。 水石喧阗斗不开,水崩石裂声如雷。 两岸青峰随帆转,一滩白鸟逐篙回。 滩名乌蛮最险恶,伏波往日曾疏凿。 功同神禹合俎豆,有庙巍巍镇瓯骆。 瓯骆至今遵约束,岁时庙下祭旗纛。 祠中铜鼓铸马馀,银钗叩击蛮风俗。 麋泠双女僭为王,将军破贼威扬扬。 双植金标临涨海,七腰银艾到炎荒。 神灵终古槎江在,巨石依然排壁垒。 湍流赑怒状军声,势逐牂牁东入海。 两江黔郁此朝宗,我溯惊涛欲上邕。 千篙日与雷霆战,万马横当水石冲。 调兵东征苦不速,番禺九郡未恢复。 遇主徒希马伏波,委身未遇刘文叔。 将军际会本非常,我忆重兴二十霜。 扫荡南交待□命,邀君灵宠早还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乌蛮(wū mán):地名,指乌蛮大滩。 伏波(fú bō):古代将军名。 瓯骆(ōu luò):地名,指瓯骆山。 神禹(shén yǔ):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铜鼓(tóng gǔ):古代打击乐器。 银钗(yín chāi):古代女子饰物。 麋泠(mí líng):地名,指麋泠山。 金标(jīn biāo):古代军旗。 银艾(yín ài):古代军旗。 牂牁(zāng kē):地名,指牂牁江。 黔郁(qián yù):形容植被茂盛。 邕(yōng):地名,指邕江。 番禺(fān yú):古地名,今广州一带。 刘文叔(liú wén shū):指刘备的表字文叔。

翻译

乌蛮大滩参拜伏波将军祠,由代景大夫作诗。

乱石截断水流长达数千里,大石生长人,小石消亡。 水流小处不险,水流大处危险,最怕的是穿行舟只时遇到石齿。 水流与石头争吵不休,水流冲击石头发出如雷的声响。 两岸青峰随着帆船转动,一片滩地上白鸟随着船桨回旋。 这片滩地名叫乌蛮,极其危险恶劣,伏波昔日曾经开凿过。 他的功绩与神农相当,有神庙巍峨镇守瓯骆山。 瓯骆山至今仍然遵守约束,每年在神庙下祭祀旗帜。 祠堂内铸有铜鼓和马的铜像,银钗敲击着乌蛮的风俗。 麋泠山上的双女僭称为王,将军打败贼寇声威赫赫。 他们在海边树立金标,七腰挂上银艾,抵御着炎荒之地。 神灵永存于槎江,巨石依旧屹立如墙垒。 湍急的水流呈现军队的气势,势必冲破阻碍向东入海。 两江的水汇聚在这里朝拜祖先,我顺流而上,惊涛欲上邕城。 千篙与雷霆交战,万马横冲水石之间。 调兵遣将东征却困难重重,番禺九郡尚未恢复。 希望能遇到伏波将军,虽然未曾见过刘备的表字文叔。 将军之间的相遇并非寻常,我怀念着二十年前的重兴时刻。 南征北讨交代未了,期待着君王的恩宠早日回归故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乌蛮大滩的壮丽景色和历史传说,通过描写水流、石头、山川等自然景物,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追忆。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比等,使诗歌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同时,通过描写将军伏波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历史和传统的热爱。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值得细细品味。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