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城下作
白日何萧条,边声吹枯桑。
浮云终不归,随风四飞扬。
言登赫连台,万里望西羌。
匈奴多种落,纷纷如牛羊。
白骨委蓬蒿,谁知是国殇。
向夕闻芦笳,泪沾铁裲裆。
立发而虎视,何当吞八荒。
大刀搏白虹,长箭指天狼。
月照戍楼中,不寐空徬徨。
男儿有气节,安得思故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绥德城(suí dé chéng):古代城池名,位于今陕西省绥德县。 边声(biān shēng):边境的声音。 枯桑(kū sāng):指干枯的桑树。 赫连台(hè lián tái):古代匈奴的首领名。 西羌(xī qiāng):古代羌族的一支,位于西部地区。 铁裲裆(tiě liáng dāng):古代士兵穿的铁制护裆。 八荒(bā huāng):指天下。 白虹(bái hóng):白色的虹。 天狼(tiān láng):指北斗星。 戍楼(shù lóu):边境的守卫楼。
翻译
白天为何如此寂静,边境传来凄凉的声音。 飘浮的云彩终究不会回头,随风四处飘扬。 说到赫连台,眺望着遥远的西羌。 匈奴人如同牛羊般聚集,纷纷散落。 白骨散落在荒草丛中,谁知道这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人。 傍晚听到悲壮的笛声,泪水打湿了铁制护裆。 挺身而立,目光如猛虎,何时能吞噬八方。 挥舞大刀,与白色的虹抗衡,长箭瞄准北斗星。 月光照耀着边境的守卫楼,我辗转难眠。 男儿应有坚定的气节,但怎能不思念故乡。
赏析
这首古诗描绘了古代战争时期的景象,表现了男儿的豪情壮志和对家国的忠诚之情。诗中通过描写边境的凄凉声音、匈奴的聚集、白骨散落等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诗人以豪情壮志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古代士兵的气节和担当。整首诗意境优美,表达深刻,展现了古代战争时期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