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八月十四夜月食

月食秋将半,埋光及晓钟。 潮停望舒御,桂尽吴刚锋。 掩抑悲银兔,清辉付烛龙。 何由厉枉矢,夭鸟在高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甲子:中国传统纪年法,六十年一个周期,甲子是其中的第一年。
  • 月食: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使得地球上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普通月亮的自然现象。
  • 秋将半:秋天即将过半。
  • 埋光:指月亮被地球的阴影遮蔽,失去光芒。
  • 晓钟:清晨的钟声。
  • 潮停:潮水停止,这里比喻月亮的运动似乎停止了。
  • 望舒御:望舒,古代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御,驾驭。这里指月亮的运行。
  • 桂尽:桂,指月宫中的桂树;尽,消失。
  • 吴刚锋:吴刚,中国神话中因犯罪被罚在月宫砍伐桂树的人;锋,锋利,这里指吴刚砍树的斧头。
  • 掩抑:压抑,遮蔽。
  • 银兔:指月亮,因传说月中有玉兔。
  • 清辉:清澈明亮的光辉,指月亮的光芒。
  • 烛龙:古代神话中的神兽,能吐火照明。
  • 厉枉矢:厉,猛烈;枉矢,弯曲的箭,这里可能指某种突发的、不寻常的事件。
  • 夭鸟:传说中的不祥之鸟。
  • 高墉:高墙。

翻译

在甲子年的八月十四日夜晚,发生了月食。秋天已经过半,月亮在清晨的钟声中失去了光芒。潮水似乎停止了,月亮的运行也停滞了,月宫中的桂树消失了,吴刚的斧头也不见了踪影。银色的玉兔被遮蔽,月亮清澈的光辉转交给了能吐火的烛龙。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突如其来的异常事件,不祥的夭鸟在高墙上盘旋。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月食的景象,通过神话传说中的元素,如望舒、吴刚、银兔等,赋予了自然现象以神秘和诗意。诗中“埋光”、“潮停”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月食时的静谧与神秘,而“厉枉矢”、“夭鸟在高墉”则增添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使整首诗充满了悬念和深远的意境。通过对月食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奇观,也隐喻了人生中的无常和变幻。

区怀瑞

明广东高明人,字启图。少有才,为辅臣赵志皋所重。天启七年举人,授当阳县知县。时县邑残破不堪,莅任后设义仓,兴学校,招集逃亡,民得稍安,有政声。后补平山令,告归。有《趋庭稿》、《游燕草》、《游滁草》等。 ► 2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