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延熹楼

槛外城乌寂不飞,沮漳东望转熹微。 林端月引青藜杖,石上云搴白叠衣。 久客尺书添往恨,谁家杼轴罢新机。 流亡正想哀鸿集,一听铜鐎万事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延熹楼:楼名,具体位置不详。
  • 区怀瑞:明代诗人,生平不详。
  • 槛外:栏杆之外。
  • 城乌:城中的乌鸦。
  • 寂不飞:静悄悄地不飞动。
  • 沮漳:水名,具体位置不详。
  • 熹微:天色微明。
  • 青藜杖:用青藜木制成的手杖,常用于比喻文人雅士的行头。
  • (qiān):提起,撩起。
  • 白叠衣:白色的衣服。
  • 尺书:书信。
  • 杼轴:织布机上的两个部件,此处代指织布机。
  • 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 铜鐎(jiāo):古代的一种铜制乐器,此处可能指钟声。

翻译

栏杆外的城中乌鸦静悄悄地不飞,向东望去沮漳水边天色渐渐微明。 月光照亮了林边,我手持青藜杖,云雾在石头上升起,我提起白色的衣裳。 久居他乡,书信增添了往日的遗憾,不知谁家的织布机停止了新布的织造。 流亡的人们正想着聚集哀鸣,一听到铜鐎的声音,万事都变得不同。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秋夜的静谧与哀愁。诗中,“城乌寂不飞”与“沮漳东望转熹微”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后句通过“青藜杖”与“白叠衣”的描绘,增添了文人雅士的孤寂与超脱。诗末的“哀鸿”与“铜鐎”则隐喻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流亡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明代诗人区怀瑞的文学造诣。

区怀瑞

明广东高明人,字启图。少有才,为辅臣赵志皋所重。天启七年举人,授当阳县知县。时县邑残破不堪,莅任后设义仓,兴学校,招集逃亡,民得稍安,有政声。后补平山令,告归。有《趋庭稿》、《游燕草》、《游滁草》等。 ► 2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