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叹

汉朝远人来入使,当时公卿短奇计。 紫清殿内一朵花,狂风妒春吹落地。 命堕穷阴鬼为侣,回首玉皇紫清里。 旧愁新愁东海深,黄鹂舌破伤春事。 江南绝色天下夸,元贼尽虏归胡沙。 或以嫁之鬻伪爵,于飞马背行天涯。 年深乐与生子女,情热比翼忘咨嗟。 果知礼义不忍去,亦有一死魂还家。 德祐百官人稷契,腹饱理学纵横说。 尚弃君父从背叛,乃教妻妾学贞烈。 男儿或老不晓事,女子正少欲守节。 天生至性教不得,时危罕见人中杰。 能尽妇道能诲儿,王陵之母王凝妻。 世间妇人谁及之,空恨昭君上马时。 颜色日老单于死,万里魂归身不归。 广寒嫦娥今尘土,应见青冢双泪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短奇计:缺乏奇妙的计策。,缺少。
  • 紫清殿:宫殿名,这里借指皇宫。
  • 穷阴:指极阴暗之处,这里形容昭君远嫁匈奴后的悲惨境地。
  • 玉皇紫清里:借指汉朝宫廷。玉皇,本指道教天帝,这里代指帝王;紫清,指神仙居住的天宫,此指皇宫。
  • 鬻(yù)伪爵:卖取虚假的爵位。,卖。
  • 于飞:本指鸟儿相偕飞行,这里指夫妻同行。
  • 咨嗟:叹息。
  • 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这里指代朝廷百官。
  • 青冢: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传说塞外草白,昭君墓上草色独青,故称。

翻译

汉朝时远方的匈奴使者前来,而当时朝廷的公卿大臣却拿不出奇谋良策。皇宫之中的王昭君,如同盛开在紫清殿内的一朵鲜花,却被狂风般嫉妒的力量,无情地吹落在地。

她命运悲惨,坠入那昏暗之地与鬼相伴,回首时还念着汉朝那高大威严的皇宫。旧愁未去又添新愁,深沉得如同东海之水,黄鹂啼叫,好像是在伤心这令人悲伤的国事。

江南的绝美佳人王昭君天下闻名,却被元朝贼寇全部掳掠到了那遥远的胡沙之地。有的人甚至被卖去嫁给胡人来换取虚假的爵位,在马背上与胡人同行天涯。

时间久了,这些女子或许安于生活,生儿育女,夫妻情深,忘记了曾经的悲叹。可要是真的知晓礼义,不忍心离开自己的故国,那也应该一死,让魂魄回归故乡。

德祐年间朝廷的那些官员们,号称有着稷契般的才能,满腹理学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可是他们却抛弃君主和父亲,选择背叛,却还要求妻妾们学习贞烈的操守。

男子有的到老都不明事理,而年轻女子却想坚守贞节。人的天性是很难被改变的,在国家危难之时,真正的人中豪杰实在是太少见了。

像王陵之母、王凝之妻那样能够尽到妇道又能教导子女的女子,世间有谁能够比得上她们?只能空自遗憾当年昭君骑马赴匈奴那一幕。当年容颜渐老时单于死去,昭君万里之外魂魄想归却身不能归。广寒宫中的嫦娥如今怕是已化为尘土了吧,假如她还在,见此情景也定会望着青冢而流下伤心的泪水 。

赏析

这首《昭君叹》是作者借昭君出塞的故事,抒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开篇批判汉朝公卿面对匈奴缺乏良策,导致昭君远嫁悲惨命运,借昭君之事影射现实中人才不得用、国家应对无方的状况。中间部分笔锋一转,通过描绘昭君及被掳女子远嫁胡地的状况,谴责当时朝廷官员的背叛行为,对比之下,突出女子坚守贞烈之不易与可贵。诗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如男子的背叛与女子的贞烈、国家危难时官员的懦弱与古时贤妇的坚韧,增加诗的思想深度。结尾以昭君魂归难体、嫦娥落泪的想象,营造出孤寂、悲痛氛围,强化哀感。全诗借古讽今、借事抒情,饱含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批判社会不良风气与人性弱点,展现深沉的家国情怀。

郑思肖

郑思肖

宋末元初诗人、画家,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县)人,字所南,号忆翁,一号三外野人。少为太学上舍生,应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痛国事日非,叩阙上书,不报。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苏州),寄食城南报国寺。坐卧未尝北向,闻北语则掩耳走,誓不与北人交接。善诗。工墨兰。自易代后,所画的兰花,花多叶稀,不画土根。卒年七十八。其诗多表现怀念故国的浓厚感情,真挚动人。有诗集《心史》,旧无传本,明末得自苏州承天寺井中,有铁函封缄,世称“铁函心史”。另有《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3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