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杂诗 其六
人生会有尽,行止非自由。
止亦不可趣,行亦不可留。
如何柴桑叟,汲汲为此忧。
终年痛饮酒,冀以忘其愁。
吾身听物化,化及事则休。
当其未化时,焉能弃所谋。
有子亦须教,有田亦望收。
天心与人事,何息不周流。
我不离世间,而愿与天游。
焉能外亲戚,视之同聚沤。
乃知黄老书,不如孔与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人生会有尽: 会:终究,总会。意思是人生终究会有尽头。
- 行止非自由: 行止:行动和停止,意思是人的行动和停歇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
- 止亦不可趣: 趣:同“趋”,趋向,引申为强求。意思是停止下来也不能强求。
- 行亦不可留:想前行也无法长久停留。
- 柴桑叟:指陶渊明,因其为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
- 汲汲为此忧: 汲汲(jí jí):形容急切、努力追求的样子。指为这些事情急切忧虑。
- 吾身听物化: 听:任凭,听凭。 物化:事物的自然变化。意思是我的身体任凭自然变化。
- 化及事则休:等到变化到事情终结也就罢了。
- 焉能弃所谋: 焉能:怎么能够。怎么能放弃自己的谋划。
- 天心与人事: 天心:天意 。天意和人间的事情。
- 何息不周流: 周流:循环流转。哪里有停止循环流转的呢。
- 外亲戚:将亲戚当外人。
- 聚沤(ōu):聚在一起的水泡,比喻虚幻无常。
- 黄老书:指道家的书籍。黄老思想以黄帝和老子为宗。
- 孔与周:孔子和周公,指代儒家思想。
翻译
人生终究会有尽头,人的行动和停歇都不能完全自由自主。停下来也无法强求如愿,前行也难以长久停驻。为何像陶渊明那样的高士,还要急切地为这些事情忧愁呢。他一年到头拼命饮酒,希望能借此忘却忧愁。我愿让自身顺应自然的变化,变化到事情终结便随它去。在还未到变化终结的时候,又怎能够放弃自己的谋划。有子女就需要教导,有田地就期望有收成。天意和人事啊,哪里会停止循环流转。我不远离这世间,却又希望能与自然的天道同游。怎么能把亲戚当作外人,视他们如同虚幻无常的聚在一起的水泡呢。由此才明白道家的黄老之学,比不上孔子和周公所代表的儒家思想。
赏析
这首诗以深刻的人生感悟和豁达的态度为主要特质。开篇直接点明人生的有限以及行动的不自由,道出人人面临的无奈境遇。以陶渊明为例,引出对忧愁及解脱方式的思考。诗人提出自己顺应自然又不放弃谋划的生活态度,并阐述了在日常中的具体作为,重视对子女教导与田地收成,体现出务实一面。对天心人事周流不息的感慨,突显其对自然与人事规律的深刻洞察。 “我不离世间,而愿与天游”一句将入世与出世的思想融合,既不脱离实际生活,又向往精神超脱。对亲戚关系表达重视,批评道家将外物视为虚幻、淡化亲情的态度,肯定儒家重人情伦理。整首诗情感沉稳真挚,思想层次丰富,展现诗人对人生多方面的深度思索 。
钱澄之
清安徽桐城人,原名秉镫,字饮光。明诸生。入清隐居不出,自称田间老人,与顾炎武、钱谦益、方以智、徐乾学兄弟等都有往来。学问长于经学,尤精于《诗》。文章颇有才气。有《屈宋合诂》、《藏山阁诗文集》(别本名《田间文集》)等。
► 514篇诗文
钱澄之的其他作品
- 《 行路难 其二 (庚寅、辛卯) 》 —— [ 明 ] 钱澄之
- 《 续哀 其二 (戊子) 》 —— [ 明 ] 钱澄之
- 《 桂林杂诗 其十 (庚寅) 》 —— [ 明 ] 钱澄之
- 《 送毛恭则出监鄂国军(己丑) 》 —— [ 明 ] 钱澄之
- 《 行路难 其三十二 (庚寅、辛卯) 》 —— [ 明 ] 钱澄之
- 《 同鉴在、蕴修饮徐闇公司李署(甲申、乙酉) 》 —— [ 明 ] 钱澄之
- 《 端州杂诗又十一首 其七 (己丑) 》 —— [ 明 ] 钱澄之
- 《 梧州杂诗 其十四 (庚寅) 》 —— [ 明 ] 钱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