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尊
注释
- 有虞:指舜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因建国于虞,故称为有虞氏 。
- 合土:揉和泥土制作陶器。
- 质淳:质地淳朴。
- 冬官:周代六官之一,掌管工程制作,这里泛指古代负责工艺制作的官员。
- 埏埴(shān zhí):揉和黏土制作器物。
- 司:掌管。
- 陶人:制作陶器的工匠。
- 鬲(lì):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
- 甗(yǎn):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两层,中间有箅子。
- 几千春:几千年。春,指代年。
- 斓斑:色彩绚丽。
- 青绿:指器物上因年代久远生成的青绿色锈斑。
- 周身皴:全身呈现出像皴裂一样的纹理。
- 内蕴真:内部蕴含着古朴真实的特质。
- 夏鼎商彝:夏朝的鼎,商朝的彝器,泛指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
- 珉(mín):像玉的石头,一种美玉。
- 泗滨:泗水边,传说这里的石头制成的磬发音清越。文中形容陶尊发出的声音如同泗滨磬一样清越。
- 神甄(zhēn):神奇的制作工艺。甄,制造陶器的转轮,这里代指制作工艺。
- 苦窳(kǔ yǔ):器物粗劣不坚固。
- 髺垦(kuò kěn):陶器表面凹凸不平。苦窳髺垦在这里指陶器质量差的相关情况。
- 穆然:和敬肃穆的样子。
- 封垂伦:文中可能指古代贤明的封国垂范的伦理规范(此处含义需结合更多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推测成分 )。
- 允宜:确实应该。
- 衢设:这里可能理解为在大路上陈列展示(含义同样有一定推测成分) 。
翻译
在舜帝的时代,合土制作陶器注重的是质朴醇厚的质地。那时的官员掌管着制陶工艺,由陶人造出各类器物。如今看到这尊陶器,它既不像鬲也不像甗,自从入土到再次出土,已经历经了几千年的时光。它全身布满了绚丽多彩的青绿色锈斑,表面有着如皴裂般的纹理,它的光泽并非外在张扬的闪耀,而是内部蕴含着古朴真实的韵味。乍一看,仿佛夏商时期珍贵的鼎彝重器留存至今。抚摸它,感觉质地轻盈,却比美玉还要坚硬。它发出的声音清越悠扬,如同泗滨的石头制成的磬。由此才领悟到这件陶器有着神奇精妙的制作工艺。那些器物粗劣不坚固、表面凹凸不平的情况,对它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无论是干燥还是潮湿,它都不受影响,也不会被轻易剥落损坏。这使得我更加仰慕古代的质朴之风,轻视那些华丽珍贵却缺乏内涵的东西。此时我仿佛怀着肃穆恭敬之心,见到了古代贤明的封国垂范般的伦理秩序。如此美好的器物,确实应该在大路上陈列展示,让万民都能欣赏领略其魅力。
赏析
这首诗是清高宗弘历所作,围绕一件“陶尊”展开。首联追溯到上古有虞氏时期制陶注重质朴的传统,通过“有虞合土贵质淳”为全诗定下了尊崇古朴的基调,引出后文对眼前这尊陶尊的描写。颔联和颈联细腻地描述了陶尊的特征,它从土中埋藏千年后出土,周身斑斓的青绿锈色和独特的纹理,“斓斑青绿周身皴,光匪外发内蕴真”形象地展现了其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古朴之美与内在神韵。同时诗人将其与夏鼎商彝相比,突出其即便身为陶器却丝毫不逊色于珍贵青铜器的独特魅力,“乍视夏鼎商彝存”一句足见诗人对它的珍视。
颈联进一步描述陶尊的质地,“抚之体轻坚逾珉”,说明其虽质地轻盈却坚硬超过美玉;“其响清越如泗滨”又从声音方面体现其神奇,仿佛能够传达出久远的历史信息。这些描写多角度地展现陶尊独特之处。
接下来诗人抒发感悟,“苦窳髺垦非所论,燥湿弗受剥弗损”表明这件陶尊与那些质量伪劣的陶器截然不同,凸显其品质上乘。最后“使我慕古轻华珍,穆然若见封垂伦,允宜衢设惠万民”几句,诗人由陶尊联想到古代质朴的风尚,表达了对古代文化价值的追求,以及认为如此美好的器物应该与民众分享、让大家领略其魅力的想法,深化了诗歌主题,从对一件器物的描写上升到对文化、传统的思考与弘扬。整首诗既展现了诗人对古物的细致观察与品鉴能力,又透露其对古代质朴精神的向往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