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济源令杨君兰轩

昔人慕猗兰,佩服比脩洁。 往往卒岁间,山中行采掇。 吁哉昔人去已久,此花憔悴今谁折。 济源长官真好古,王屋天坛驰远步。 阳崖月窟得芳丛,满握归来夸所遇。 净扫幽轩植藓墀,紫茎绿叶弄奇姿。 疏帘风软日华薄,芳馥满怀君自知。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猗兰:即“猗猗兰”,形容美盛的样子。
  • 采掇(duō):采摘。
  • 济源:地名。
  • 王屋:山名。
  • 天坛:古代祭天的高坛。
  • 藓墀(xiǎn chí):长着苔藓的台阶。

翻译

过去的人仰慕那美盛的兰花,把佩戴兰花视为美好高洁的象征。常常在一年之中,到山中去采摘。唉呀,往昔的人离去已经很久了,这花如今憔悴了有谁来采摘。济源的长官非常喜好古物,在王屋山和天坛快步远走。在向阳的山崖和月窟中寻得芳美的花丛,满把归来后夸赞自己的所遇。将幽静的轩室清扫干净,种植在长有苔藓的台阶上,紫色的茎和绿色的叶展现出奇特的姿态。稀疏的帘子在轻柔的风中,阳光淡薄,那浓郁的芳香满怀只有你自己知道。

赏析

这首诗先缅怀古人对兰花的喜爱和追求,感叹如今花的憔悴和无人采折。接着描绘了济源令的雅好古风,他在王屋山等地寻找兰花的情景以及得到后的欣喜。然后描述了济源令将兰花种植在轩室中的状态,展现出一幅清新淡雅、充满诗意的画面。诗中通过对兰花和济源令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高雅情趣的赞赏。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释道潜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志》卷七○)。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绍圣间,苏轼贬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崇宁末归老江湖。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参寥子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参寥子诗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明崇祯八年汪汝谦刻本(简称汪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59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