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试赋得眼镜(辛亥)

· 阮元
引镜能明眼,玻璃试拭磨。 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罗。 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 连环圆可解,合璧薄相磋。 玉鉴呈豪颖,晶盘辨指螺。 风中尘可障,花下雾非讹。 眸瞭宁须此,瞳重不恃他。 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徵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叆叇(ài dài):形容浓云蔽日。在诗中用以形容眼镜的外观或某种特性。
  • 欧罗:应指欧洲,这里指眼镜的制作可能源于欧洲。
  • 湛(zhàn):清澈、明亮的样子。
  • 磋(cuō):把象牙加工成器物,这里引申为精细地制作或打磨。
  • 眸瞭(liào):眼眸明亮。
  • 瞳重(chóng):瞳仁沉重昏花。

翻译

拿起镜子能够让眼睛看清楚,这玻璃镜片试着擦拭打磨。 美好的名字传说是叆叇,优雅的制作出自欧洲。 透过窗户看如同两个月亮,对着池水像清澈的一波。 连环的圆可以解开,合在一起的薄片相互切磋琢磨。 像玉镜般呈现出豪迈聪颖,如晶盘般能分辨出指上的螺纹。 在风中可以阻挡灰尘,在花下能看清并非有雾的错觉。 眼眸明亮难道就需要这个吗,瞳仁昏花也不能只依赖它。 圣人原本没有使用,视力好也预示着寿命长。

赏析

这首诗以眼镜为主题,描述了眼镜的制作、特点和作用。诗中首先介绍了眼镜的基本功能,即能让眼睛看清楚,强调了其镜片需要擦拭打磨。接着提到眼镜的美名以及可能的来源地欧洲。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描述,如“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连环圆可解,合璧薄相磋”等,生动地展现了眼镜的外观和使用效果。诗中还提到了眼镜在挡风尘、辨清事物方面的作用。最后,诗人提到圣人未用眼镜,视力好且预示着长寿。整首诗语言优美,用词典雅,将眼镜的特点和作用巧妙地融入诗句中,既体现了对眼镜这一物品的细致观察,也蕴含了一定的思考。

阮元

阮元

清江苏仪徵人,字伯元,号芸台。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编修。道光间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振兴文教为自任。在史馆倡修《儒林传》、《文苑传》,在浙、粤等省,设诂经学堂和学海堂。生平著述甚富,兼工书,尤精篆隶。校刊《十三经注疏》、《文选楼丛书》,撰辑《经籍纂诂》、《积古斋钟鼎款识》、《两浙金石志》等,汇刻《学海堂经解》,自著有《研经室集》。老病致仕,卒谥文达。 ► 9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