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疑

我自知人人未知,为人谋得己偏疑。 拈诗且脱寒酸气,作梦偏多欣喜时。 卧学袁安愁饿死,乞同伍员欲投谁。 可怜声应年来少,一味虚脾只自欺。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拈(niān)诗:写诗。“拈”有取、拿之意,这里指拿起笔写诗。
  • 寒酸气:形容文人身上贫困、迂腐的气质。
  • 袁安:东汉大臣,未出仕时,洛阳大雪,他人皆外出求食,袁安独自僵卧不出,认为不应在别人有难时去打扰求助。后世常用袁安卧雪形容身处困境仍坚守操守 。
  • 伍员(yún):即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他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逃亡,一路上风餐露宿,甚至向人乞讨。
  • 虚脾:虚情假意。

翻译

我自己心里明白别人都没了解的事,为他人出谋划策却对自己充满了怀疑。拿起笔写诗想要摆脱那股寒酸的气质,做梦的时候却大多是满心欢喜的时刻。像袁安一样卧在床上担忧会饿死,想如伍员一般去乞讨却又不知道该投奔谁。可怜近年来应和我的声音越来越少,只是一味地虚情假意自我欺骗罢了。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且沉痛的内心情绪。开篇便写出自己内心的孤独迷茫,明明有所见解,却得不到他人理解,自我怀疑油然而生。“拈诗且脱寒酸气,作梦偏多欣喜时”一句,诗与梦形成鲜明对照,写诗时试图摆脱当下困境,在现实里郁郁不得志;而梦境却满是愉悦欢喜,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卧学袁安愁饿死,乞同伍员欲投谁”,诗人巧妙借袁安和伍员的典故,进一步诉说自身困窘之境,不知如何摆脱困境,满心的无助和凄凉。结尾“可怜声应年来少,一味虚脾只自欺”表明诗人身边知音稀少,周围多是虚情假意之人,令其深感失望和无奈,只能自我欺骗来慰藉心灵,整首诗犹如诗人一颗孤独灵魂在困苦生活中的悲歌,情感真挚沉郁,令人叹息。

沈光文

沈光文,郑克塽具表归降。旧识闽浙总督姚启圣允接返故籍,未几启圣「疽发背死」,事不果。康熙二十四年(1685)与季麒光等清廷在台官员,及部份明末遗老共结「东吟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东保里。诗文著作丰富,世称「海东文献初祖」。沈光文流寓台湾三十馀年,历荷兰以迄郑氏三代之盛衰,极旅人之困,深刻反映传统文人飘流于末世与边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台湾文学、文献史上著名之诗人,其诗文散见于方志,台湾诗文总集,以及笔记杂纂,如连横《台湾诗荟》、陈汉光《台湾诗录》。至于别集之辑录,则有宁波同乡月刊社刊行之《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以及龚显宗主编之《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兹以目前所见,最早收录沈光文诗作的清代方志艺文志为底本,并参校下列诸本:《台湾诗荟》、《台湾诗乘》、《台湾诗录》、《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参考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台北:宁波同乡会,1977;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新营:台南县文化中心,1998。〗(江宝钗撰) ► 1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