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孟子庙

古殿依邾邑,高山近孔林。 游从齐魏老,功续禹周深。 孝弟先王业,耕桑海内心。 期应过七百,运岂厄当今。 辩说千秋奉,精灵故国歆。 四基冈上柏,凝望转萧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邾邑:今山东邹城,古代邾国的都城。邾(zhū)。
  • 孝弟:亦作“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 禹周:大禹和周公。
  • :受困,苦难。
  • 辩说:指孟子的辩论和学说。
  • 精灵:神明。
  • 四基:指孟子墓旁享殿的四座基石。

翻译

古老的殿宇依傍着邾邑,高高的山峰靠近孔林。他的交游随从有齐魏的贤老,功绩延续得如大禹和周公般深沉。孝顺和敬爱是先王遗留的事业,耕种和蚕桑是海内心怀的寄托。期望能传承超过七百年,运势难道会在当今受困吗?他的辩论和学说千年来被尊奉,其神明让故国的人欣喜敬仰。看着四基冈上的柏树,凝视中更显得萧索阴森。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谒拜孟子庙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孟子庙的环境,将其与邾邑、孔林相联系。强调了孟子的功绩和影响,如与大禹、周公相提并论,肯定了他在道德学说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孟子思想传承的期望以及对其在当时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庙中景象的描写,如四基冈上的柏树,营造出一种肃穆且蕴含历史沧桑感的氛围。整体上既表达了对孟子的崇敬之情,也蕴含着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思考。

顾炎武

顾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明诸生。青年时“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所至每垦田度地,结交豪杰之士,为光复计。最后定居华阴。其时西南永历政权已覆灭,仍不忘恢复。曾出雁门,至大同,有所营谋。卒于曲沃。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于经史兵农音韵训诂以及典章制度,无所不通。旅行中载书自随,考察山川险要,土物民风,随时发书查核。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著作繁多,而毕生心力所注,在《日知录》一书,另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