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别张处士悫王处士炜暨诸友人
十载违乡县,三年旅旧都。
风期尝磊落,节行特崎岖。
坐识人伦杰,行知国器殊。
论兵卑左氏,画计小阴符。
世事陵夷极,生涯阅历枯。
人情来轥藉,鬼语得捓揄。
郭解多从客,田儋自缚奴。
事危先与手,法定必行诛。
义泄神人愤,欢腾里闬呼。
匣馀剸兕剑,櫜解射狼弧。
卦值明夷晦,时逢听讼孚。
邑豪方齮龁,狱吏实求须。
裳帛经时裂,南冠累月拘。
橐饘谁问遗,衣食但支吾。
薄俗吴趋最,危巇蜀道俱。
每烦疑载鬼,动是泣岐涂。
畜是樊中雉,巢邻幕上乌。
霜因邹衍下,日为鲁阳驱。
抱直来东土,含愁到海隅。
春生三泖壮,雪尽九峰纡。
异郡情犹彻,同人道不孤。
未穷怜舌在,垂死觉心苏。
大义摧牙角,深怀疐尾胡。
奸雄频敛手,国士一张须。
知己怜三衅,名流重八厨。
欲将方寸报,惟有汉东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松江:江名,在今上海市境。
- 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 违:离开。
- 乡县:家乡。
- 旅:旅居。
- 风期:风度品格。
- 磊落:形容胸怀坦白。
- 节行:节操品行。
- 崎岖:形容人品格不凡。
- 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国器:指可以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 卑:轻视。
- 左氏:即《左传》。
- 画计:谋划。
- 小阴符:古代兵书。
- 陵夷:衰败。
- 轥藉:践踏。
- 捓揄(yé yú):嘲笑。
- 郭解:汉代著名侠客。
- 从客:跟随的门客。
- 田儋:秦末起义领袖。
- 缚奴:捆绑自己的家奴。
- 义泄:正义泄露。
- 神人愤:神和人都愤怒。
- 里闬(hàn):里门,代指乡里。
- 匣:剑匣。
- 剸(tuán)兕剑:斩杀犀牛的剑。
- 櫜(gāo):收藏盔甲或弓箭的袋子。
- 射狼弧:射狼的弓箭。
- 明夷:卦名,象征黑暗。
- 听讼:审理诉讼案件。
- 孚:诚信。
- 邑豪:地方上的豪强。
- 齮龁(yǐ hé):侧齿咬物,引申为毁伤、倾轧。
- 狱吏:掌管刑狱的官吏。
- 求须:敲诈勒索。
- 裳帛:衣服和布帛。
- 南冠:囚徒的代称。
- 累月:好几个月。
- 橐(tuó)饘(zhān):指衣食。
- 支吾:勉强维持。
- 薄俗:轻薄的风俗。
- 吴趋:吴地的风俗习惯。
- 危巇(xī):艰险。
- 蜀道:蜀中的道路。
- 泣岐涂:指因迷失方向而悲伤。
- 樊中雉:笼中的野鸡。
- 幕上乌:帐幕上的乌鸦,比喻处境危险。
- 邹衍:古代阴阳家,相传他吹律能使气候转暖。
- 鲁阳: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据说他能挥戈使太阳返回。
- 海隅:海边。
- 三泖(mǎo):湖名。
- 九峰:指松江的九座山峰。
- 异郡:不同的郡县。
- 人道:人情。
- 怜:同情。
- 舌在:口才还在。
- 觉心苏:感觉心情复苏。
- 大义:正义的道理。
- 牙角:比喻锐利的言辞或气势。
- 深怀:深深铭记。
- 疐(zhì)尾胡:指困难的处境。
- 奸雄:指弄权作恶的人。
- 敛手:收敛行为。
- 国士:一国之中最杰出的人物。
- 张须:展示男子汉的气概。
- 知己:知心朋友。
- 三衅:多次被猜疑。
- 名流:知名人士。
- 重八厨:珍视像八厨一样的品质。
- 方寸:指心。
- 汉东珠:宝物,比喻美好的事物。
翻译
十年离开家乡,三年旅居故都。风度品格向来坦白磊落,节操品行尤其不凡。结交识别人中豪杰,深知可成国家栋梁。谈论兵事轻视《左传》,谋划计策小看《阴符》。世事衰败已至极处,人生经历几近枯竭。人情被肆意践踏,鬼话反受嘲笑。郭解释放众多门客,田儋自缚家奴。事情危急抢先出手,依法必定执行诛杀。正义泄露让神与人都愤怒,欢乐沸腾在乡里传播。剑匣中还留着斩杀犀牛的剑,弓箭袋已空了射狼的弓。占卜时值黑暗,审判时逢诚信。地方豪强肆意倾轧,狱吏实在是敲诈勒索。衣服多次破裂,囚徒之身被累月拘禁。衣食靠勉强支撑,生活穷困。轻薄风俗吴地最严重,紧张危险如同蜀道。总是烦忧如碰到鬼,动不动就像迷失道路般悲伤。如同笼中野鸡,像那帐幕上的乌鸦。寒霜因邹衍而下降,太阳为鲁阳而驱赶。抱着正直来到东方,怀着忧愁到了海边。春天三泖湖水气势壮美,雪尽九峰山势迂曲。不同郡县情感仍深厚,同样的人道使人不孤单。未到穷困还保有口才,临死感到心情复苏。大义摧折锐利言辞,深深铭记艰难处境。奸雄屡次收敛行为,国士一展男子汉气概。知心好友怜惜多次被猜疑,知名人士珍视像八厨一样的品格。想要报答只有心中之情,如同汉东的宝珠。
赏析
这首诗是顾炎武与友人分别之作,既抒发了他自己对人生经历、世事变迁的感慨,又描绘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正义的坚守。诗中用了郭解、田儋等典故来衬托友人的品格,通过“陵夷极”“阅历枯”等词语表现出对社会衰败的叹惋。同时,对自己遭遇的困境如“裳帛裂”“南冠拘”等也有所描述,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希望。语言古朴深沉,情感真挚浓烈,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顾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明诸生。青年时“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所至每垦田度地,结交豪杰之士,为光复计。最后定居华阴。其时西南永历政权已覆灭,仍不忘恢复。曾出雁门,至大同,有所营谋。卒于曲沃。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于经史兵农音韵训诂以及典章制度,无所不通。旅行中载书自随,考察山川险要,土物民风,随时发书查核。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著作繁多,而毕生心力所注,在《日知录》一书,另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