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
远公昔住庐山下,一十八人同结社。
到寺闻钟即皱眉,只有柴桑姓陶者。
不知何人写此图,风致还似东林无。
阿翁手持九节杖,一童抱琴不受呼。
今人古人同一调,虎溪何必传三笑。
题诗寄谢香炉峰,待我来蹑金芙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远公:即慧远,东晋高僧。
- 结社:指成立社团。
- 柴桑:古县名,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 风致:风味;品格。
- 东林:东林寺。
- 阿翁:对祖父的称呼。
- 九节杖:一种有九个竹节的手杖。
- 蹑(niè):踩踏,登上。
翻译
慧远大师往昔住在庐山之下,十八人一同成立社团。到了寺庙听到钟声就皱起眉头,只有那姓陶的来自柴桑。不知是谁画了这幅图,品格风格还像不像东林寺呢。祖父手持着九节杖,一个童子抱着琴不接受呼唤。现在的人和古代的人是同一个格调,虎溪又何必流传那三笑的故事呢。题诗寄赠给香炉峰,等我来登上那金色芙蓉般的山峰。
赏析
这首诗围绕一幅画展开,先是提及慧远及相关事迹,接着描述画中人物与景象。诗中通过对画的探究和联想,表达出对古人及古寺的怀想,以及一种对古今相同格调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香炉峰的向往和期待登上的意愿。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能让读者跟随诗句一同感受画中的情景与诗人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