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 平沙浅草接天长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岸边的沙地、短草与天相接。前路茫茫,几度兴亡?波涛冲刷着岸边白色如霜的遗骨,仿佛述说着往日的沧桑。千古来,英雄的成就在那里,徒感慨、空悲凉。
英雄少年要杀敌立功、扫荡沙场。要学祖逖中流击楫,立誓报国,想陈述胸中治国计策,无奈皇宫遥远,无法到达。船过维扬,只有满怀惆怅,遥遥远望。
注释
平沙:这里指岸边平坦的沙地。梁·何逊《慈姥矶》诗:「远岸平沙合。」
浅草:短草。
茫茫:遥远貌。
几:几度。
骨如霜:色白如霜的遗骨。
底事:何事。
谩:徒然。
伏:制服。
中行(Zhōng Háng):指汉文帝宦官中行说(Yuè),後降匈奴,力劝单于侵犯长安。此指南宋投降派。
馘(guó):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记功。
名王:指金兵的统帅。
沙场:战场。
击楫中流:用祖逖北伐的故事。
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
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
维扬:即扬州。
序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是南宋李好古的的感怀之作。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作者的《碎锦词》中就有好几首怀古伤今的词,此为比较好的一首。上阕寓情于景,抒發兴亡之感慨。通过单调景物的描写,展现了扬州劫後的荒凉,痛悼国家不幸,慨叹千年兴亡,表现出作者对国事忧虑的惆怅心情。下阕追忆少年时杀敌报国的豪情与理想,感叹自己功业未就,壮志难酬。
赏析
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後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後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後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唐宋词选注》:「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
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發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發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阕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後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李济阻)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李好古
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根据他写于扬州的两首《八声甘州》、两首《江城子》里的自述推断,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少年有大志,但无法获得报国的机会,大约30岁时尚未求到功名,于是乘船千里,到扬州一带游览。又据其《酹江月》:“四十男儿当富贵,谁念漂零南北”,可知他中年以后仍然不得意,到处流浪。宋代名李好古者非止一人,这里指的是写《碎锦词》的李好古。
李好古对苏轼极为倾倒,曾说:“夜吹箫,朝问法,记坡仙。祗今何许,当时三峡倒词源。”(《水调歌头》《和金焦》)他的词以苏轼、辛弃疾为法,纵意抒写,风格雄豪,有些作品或感怆时事,或呼吁收复中原,言词激切,情绪昂扬,属于南宋爱国词中的佳篇。较有代表性的如《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清平乐》“瓜州渡口”更向南宋统治集团大声疾呼道:“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少数写闲适之情的小令则以绮丽见长。
其词集《碎锦词》,有王鹏运《宋元三十一家词》本。
► 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