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荆门张都官维见和惠泉诗
楚人少井饮,地气常不泄。
蓄之为惠泉,坌若有所折。
泉源本无情,岂问浊与澈。
贪、愚彼二水,终古耻莫雪。
只应所处然,遂使语异别。
泉傍地平衍,泉上山嵽嵲。
君子慎所居,此义安可缺。
古人贵言赠,敢用况高节。
不为冬霜乾,肯畏夏日烈。
泠泠但不已,海远要当彻。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坌(bèn):涌出、聚积。
- 澈:清澈。
- 贪、愚彼二水:《左传》记载,有“贪泉”“愚泉”,传说人饮贪泉会变贪婪,饮愚泉变愚笨 。
- 嵽嵲(dié niè):形容山势高峻。
- 平衍:平坦广阔。
- 泠泠(líng líng):形容水流声清脆悦耳。
翻译
楚地的人们很少用井水,是因为此地的地气常常难以宣泄。积攒汇聚就形成了惠泉,泉水奔涌好像被什么东西引动才喷发出来。泉源本身并没有什么情感,它哪里会去在意自身是浑浊还是清澈呢?那所谓的贪泉、愚泉真是可悲啊,自古以来背负的耻辱一直难以洗雪。大概只是因为所处环境不同罢了,才使得人们对它们的评价有天壤之别。惠泉旁边地势平坦开阔,而泉水上方的山峦高耸险峻。品德高尚的君子对于所处的环境总是格外审慎,这种安身立命的准则怎么可以缺失呢?古代的贤人重视以善言相赠,我哪里敢不用来激励您高尚的气节呢?这惠泉的水不会因为冬天的寒霜而干涸,又怎会惧怕夏日的炎热呢?它潺潺流淌不间断,哪怕大海那么遥远,它也要最终流到那里。
赏析
这首诗苏轼以惠泉为切入点,借物抒情,充满哲理。诗的开篇描述楚地少用井水及惠泉形成的奇特,展现了自然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联。随后借贪、愚二泉之事,引出因所处环境不同会导致截然不同评价的感慨。“泉傍地平衍,泉上山嵽嵲”描绘出惠泉周边地势的差异,为下文“君子慎所居”这一观点做铺垫,强调了人对于所处环境应该谨慎选择,不能因为环境不佳而改变本性。诗的后半部分以惠泉不畏惧冬霜夏热、坚持流淌不止,来表达对友人高尚气节的赞美和激励,鼓励友人要坚守自我,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要坚定前行,就像惠泉始终流向远方的大海一般。整首诗融景、理、情于一体 ,展现了苏轼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深刻的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