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 其一 踏青

· 苏辙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 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 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 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 晓去争先心荡漾,莫归誇后醉从横。 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
拼音

所属合集

#正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岁首:一年开头,指正月。
  • 踏青: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 嘤鸣:鸟相和鸣,比喻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
  • 瓶罂(yīng):泛指小口大腹的陶瓷容器。
  • 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
  • 缟裙:白色的裙子。
  • (mèi):衣袖。
  • 骅骝(huá liú):指骏马。
  • 暧暧(ài ài):昏暗不明的样子。

翻译

江面上的冰消融了岸边的草变青了,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去春日郊游。浮桥被水淹没承受不了重负,乡村酒店中那压榨酒糟的水也不再清澈。松树下寒冷天气里的花刚开始绽开花萼,山谷中的幽静鸟儿渐渐发出相和的鸣叫声。山洞门口泉水的脉络使得龙眼转动,道观里丹池边鸭舌草生长起来。山下小口大腹的容器沾染着年幼的孩子,山峰上鼓乐聚集了达官显宦。白色裙子红色衣袖的身影临近江水的影子,青色车盖下的骏马踏着山石发出声音。早上出去争先时心情动荡起伏,不要回来后因在人后而夸赞并肆意醉酒。最怜爱人们散去后西轩安静,昏暗的斜阳附着在树上明亮。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正月里人们踏青的景象。开篇展现了冰消草青的初春景色以及人们欢快出行的场景。接着描写了浮桥、野店、松下花、谷中鸟等具体景物,细致而丰富,充满生机。诗中还描绘了不同人群的活动,有稚孺、有簪缨之人,还有美丽的女子和骏马。生动地勾勒出热闹的场景以及人们游玩的情态。结尾写出人们散去后的安静,与前文的热闹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氛围。整首诗情景交融,画面感十足,展现了岁首乡俗的独特魅力。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