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宿南山蟠龙寺

· 苏辙
谷中夜行不见月,上下不辨山与谷。 前呼后应行相从,山头谁家有遗烛。 跫跫深径马蹄响,落落稀星著疏木。 行投野寺僧已眠,叩门无人狗出缩。 号呼从者久嗔骂,老僧下床揉两目。 问知官吏冒夜来,扫床延客卧华屋。 釜中无羹甑实尽,愧客满盎惟脱粟。 客来已远睡忘觉,僧起开堂劝晨粥。 自嗟奔走闵僧闲,偶然来过何年复。 留诗满壁待重游,但恐尘埃难再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2. 跫跫(qióng qióng):形容脚步声。
  3. 落落:稀疏的样子。
  4. 甑(zèng):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 。
  5. 脱粟:糙米;只去皮壳、不加精制的米。
  6. :同“悯”,怜悯,同情。

翻译

在山谷中夜间行走,根本看不见月亮,分不清哪里是山哪里是谷。人们前呼后应紧紧跟着一起走,隐隐看到山头不知谁家还留着一点烛光。 幽深的小径上传来马蹄“跫跫”的声响,稀疏的星星点缀在有着稀疏树木的夜空。来到野外的寺庙时僧人早已入眠,敲门却无人回应,只有狗出来又畏缩回去。 大声呼喊随从还因此被嗔骂了好久,老和尚才从床上下来,揉着双眼。问清楚是官吏在夜间冒然前来,赶忙清扫床铺,邀请我们到华丽的屋中安歇。 锅中没有羹汤,甑里粮食也已见底,满怀愧疚地用满满一盆糙米招待客人。客人远道而来睡得香甜还未察觉天亮,僧人们起身打开佛堂,热情地劝我们吃早晨的粥。 自己叹息一路奔波辛苦,又羡慕僧人的清闲自在。偶然来到这里,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来。留下满墙壁的诗等着再次游历,只担心岁月漫长布满尘埃后这些诗难以再读。

赏析

这首诗详细记录了诗人夜行前往南山蟠龙寺的过程以及在寺中的经历。开篇便以“谷中夜行不见月,上下不辨山与谷”营造出一种朦胧神秘的氛围,让人瞬间感受到山谷夜色的独特。接着通过对山径、马蹄、星辰等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空灵寂静的环境。

到达野寺后,“叩门无人狗出缩”的细节生动刻画了夜晚寺院的宁静和意外来客的情境。老僧的行为举止——“下床揉两目”“扫床延客卧华屋”,朴实中尽显山寺居士对客人的真诚。寺中“釜中无羹甑实尽”却以“脱粟”待客,体现出寺院生活的清苦,同时又展现出主客之间真挚质朴的感情。

“客来已远睡忘觉,僧起开堂劝晨粥”两句则描绘出清晨宁静又温馨的画面,给人一种安宁祥和之感。诗的后半部分由实入虚,诗人触景生情,发出“自嗟奔走闵僧闲”的感慨,将自己的奔波劳苦与僧人的悠闲对比,流露出对尘世的些许无奈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留诗满壁待重游,但恐尘埃难再读” ,一方面表达出对此次游历的珍视,希望日后能够旧地重游再回味这段时光;另一方面也带有对世事无常、岁月变迁的感叹,让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深沉细腻、韵味悠长。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