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赋得深字

· 秦观
太史抱孤韵,畅怀在登临。 别乘载邹枚,佳辰事幽寻。 参差水石瘦,窅窕房栊深。 清磬发疏箔,妙香横素襟。 复登窣堵波,环回瞩嵚崟。 双溪贯城郭,暝色带孤禽。 凉飙动爽籁,薄雨生微阴。 尘想澹清涟,牢愁洗芳斟。 挥箑订往古,援毫示来今。 愧无刻烛敏,续此金玉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史:指苏轼,苏轼曾任起居舍人,可称太史。
  • 孤韵:高雅不凡的气韵。
  • 别乘:官名,这里指一同游玩的友人。
  • 邹枚:邹阳、枚乘,都是西汉辞赋家,这里借指一同游玩的文人。
  • 窅(yǎo)窕:深邃幽美。
  • 房栊:窗户,也可泛指房屋。
  • 清磬:清脆的磬声。 (qìng),古代打击乐器。
  • 疏箔:稀疏的帘子。
  • 窣堵波(sū dǔ bō):梵语,即佛塔。
  • 瞩(zhǔ):注视,看。
  • 嵚崟(qīn yín):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周围山势。
  • 飙(biāo):疾风。
  • 爽籁:参差不齐的箫管声,也指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
  • 牢愁:忧愁,烦闷。
  • 芳斟:美酒。
  • 挥箑(shà):挥动扇子,此处指交谈议论。 ,扇子。
  • 援毫:拿起毛笔。
  • 刻烛:古人在烛下限时赋诗,以才思敏捷为胜。

翻译

苏太史心怀高雅不凡的气韵,在登高览胜中尽情抒发情怀。友人如同邹阳、枚乘一般陪伴在侧,在这美好的端午佳节一同去探寻清幽之地。参差不齐的水石透着清瘦之态,深邃幽美的房屋尽显静谧。清脆的磬声从稀疏的帘子外传来,美妙的香气萦绕在我们的衣襟。我们又登上佛塔,环顾四周高峻的山峦。双溪贯穿城郭,暮色中带着一只孤飞的鸟儿。清凉的疾风拂过,传来大自然的美妙声音,细微的小雨带来淡淡的阴凉。尘世的杂念在清澈的水波中渐渐淡泊,忧愁烦闷在美酒中被洗净。大家挥动扇子,畅谈古今之事,拿起毛笔,把今日的见闻感受写下来留给后人看。我惭愧自己没有妙笔生花、才思敏捷的本领,难以承接这金玉般美好的诗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日与苏轼等友人同游诸寺的情景。开篇点明苏轼高雅的情怀及出游兴致。中间部分细腻地描写了游览途中的景色,水石清瘦、房屋深邃、磬声悠扬、佛塔周围山势高峻等,动静结合,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对自然景色如双溪、孤禽、凉飙、薄雨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也衬托出作者内心在自然中的宁静与惬意。“尘想澹清涟,牢愁洗芳斟”表达了在游玩中,尘世烦恼被自然洗净的超脱之感。最后作者借自己才思不及,突显苏轼等人作品的高妙。整首诗语言优美,既写了游玩的过程,又融入了作者的感慨,体现出一种文人雅趣与自然山水相融合的美妙意境。

秦观

秦观

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国史院编修官。新党执政时被排挤,北宋绍圣初年,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又远徙郴州(湖南郴县),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还,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秦观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秦观亦有诗才,但被自己的词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时代的诗人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表现更突出,以至于“诗名殊不藉藉”。秦观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