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飞鸣:飞鸟啼鸣。
- **杂花:各种各样的花。
- **温:有柔和映照之意 。
- **长(zhǎng)烟丝:指新柳抽出长条如烟雾般细长的丝缕。长,生长。
- **田水:田野里的水。
- **听蛙急:听到青蛙急切的叫声 。
- **吟楼:诗人吟诗所在的楼阁。
- **过雁:飞过的大雁。
- ****筇(qióng)**:竹名,引申为手杖。“扶筇”即拄着拐杖。
- **滋:滋生,增添。
翻译
春天里,漫山遍野的景色如同大海般壮阔,鸟儿自由地飞着、欢快地鸣啼,却不知自己正置身这般美好的场景中。各种各样的花儿柔和地映照着日光,新生的柳树长出细长如烟雾的丝缕。田野里的水中能听到青蛙急切的叫声,在吟诗的楼阁处能听到飞过的大雁带着悲戚的鸣声。我拄着拐杖在来往的路上走着,每走一步,心中的哀伤都在增添,泪水不断浸湿衣衫。
赏析
这首诗开篇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如山似海的春光中鸟儿自在飞鸣。颔联通过“杂花”“新柳”等细腻描绘,“温”“长”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春日景色的柔和与灵动 。颈联“田水听蛙急,吟楼过雁悲”,从听觉入手,以田野里青蛙急切的叫声和飞过楼阁的大雁悲戚之鸣,形成了声响上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充满生机又隐含哀愁的氛围。尾联“扶筇往来路,寸寸泪痕滋”则笔锋一转,诗人拄着拐杖独行,每一步都伴随着泪水,直白地表达出内心的悲痛,前面的明媚春光与这里的悲痛形成巨大反差,更凸显出诗人在美好春光中难以排解的忧愁与哀伤,或许是诗人借景表达对时事的感慨,对人生的忧思等复杂情感,整首诗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陈三立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