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登岸
注释
退之:指韩愈,字退之。 坡老:指苏轼,号东坡居士,后人尊称坡老。 遐域:边远的地方。(“遐”,读音:xiá) 么魔:微小,指细小的事物或人。 撝诃(“撝”,读音:huī):挥斥,指责。 瘴疠(“瘴”,读音:zhàng;“疠”,读音:lì):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疟疾等传染病。 虞罗:原指掌山泽之虞人所张设的网罗,后泛指渔猎者设置的圈套。 淙淙(“淙”,读音:cóng):形容流水的声音。 浅渚(“渚”,读音:zhǔ):水中小块陆地。 柯:树枝。 钩棘:指草木的刺。 钤(“钤”,读音:qián):印章,这里指痕迹。 嵯峨(“嵯”,读音:cuó):形容山势高峻。 酡(“酡”,读音:tuó):饮酒后脸色变红。
翻译
韩愈欣喜见到蝎子,苏轼喜闻骡子声。莫不是自己的耳目有些特殊,反而使得嗜好与众不同。我孤身一人在遥远的地方受阻,所遇到的都是些微小的事物和人。奉诏得以生还,能慰藉我心情的已然很多了。那些恶声与毒物,不忍心就去挥斥指责。虽然它们向来被我所轻视,但总比风浪要好。蠢蠢的样子且能合我心意,亲朋好友又会怎样呢。三年被困在穷困的海边,瘴气和疾病忧愁相折磨。两只脚踏上中原的土地,如同惊禽脱离了渔猎的网罗。环绕的山带着灵秀的石头,常常能看到云雾笼罩的山窝。流动的泉水从山中流出,淙淙地从桥下流过。太阳照亮了枫叶岸,风声从长松坡响起。弱小的鱼儿浮在浅滩上,喜鹊在寒冷的树枝上鸣叫。翠绿的竹子少有刺棘,用手长久地抚摸着。骡子的痕迹和蝎子的影子,在心中默念着微微感叹。拖着拐杖登上高冈,城楼高大耸立。竹轿上都是归来的客人,狭窄的小路盘绕着青色的莎草。回乡的路程有六千里,计算着日子不会有差错。挥手告别大海,日月如同飞梭般流逝。心灰意冷几乎要燃烧殆尽,肠如冰般寒冷又渴望得到温暖。独自斟上一壶酒,还没喝醉脸色就已变红。韩愈和苏轼二人的功业,如江河般浩大。我出生得晚,在下等职位上同样虚度光阴。奇特的情怀也是如此,望着古代的事迹心中涌起悲伤的歌。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厦门登岸后的感受和思考。诗中通过提及韩愈喜见蝎、苏轼喜闻骡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在边远之地的特殊感受和经历。作者在穷困的海边被困三年,遭受瘴疠之苦,如今踏上中土,心中充满了感慨。诗中描绘了上岸后的自然景象,如流泉、枫叶岸、长松坡、浅渚、喜鹊、翠竹等,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韩愈、苏轼勋业的敬仰,以及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感慨,认为自己余生已晚,虚度光阴,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伤。整首诗情感复杂,既有对归乡的喜悦,又有对过去苦难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具有深刻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