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

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名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 乃造洞庭窃禹书。天帝大文不可舒。此文长传六百初。 今强取出丧国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震湖:古代湖泊名,可能是指江南地区的太湖或其它有地震传说的湖泊。
  • 龙威丈人:可能指神话中的龙神或者德高望重的隐士。
  • 包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浙江一带,与“灵墟”一起可能指神秘的仙山。
  • 灵墟:道教术语,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可能是神秘的洞府。
  • 洞庭:古代湖泊,今湖南洞庭湖,此处可能象征着神秘的藏书之处。
  • 禹书:相传大禹所写的典籍,可能指重要的历史文献或神秘的知识。
  • 天帝大文:指天帝的重要著作或法则。
  • :展开、显现。
  • 六百初:可能指六百年前的某个历史时期或者这部文献的编纂时间。
  • 丧国庐:国家的衰败,也可能指失去重要文献导致的文化衰落。

翻译

周朝时有一位无名氏,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吴王外出巡游,特意去参观了名为震湖的地方。那里住着一位名叫龙威丈人的隐士,他据说住在北方的包山,进入了神秘的灵墟。在那里,他竟然潜入了洞庭湖底,偷取了一本大禹留下的重要书籍。这本天帝的神秘书籍深奥无比,长久以来都被隐藏,直到现在才被取出。然而,它的出现似乎预示着国家将面临某种危机,文化可能会因此而衰落。

赏析

这首童谣以古朴的语言,描绘了一段神秘的历史传说,将吴王的出游与龙威丈人的冒险、天帝之书的失落与重现联系在一起,富有浓厚的奇幻色彩和寓言意味。它反映了古人对知识、权力和命运的敬畏,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虑。同时,通过“丧国庐”的表述,也暗示了知识的力量,以及对失传文化的深刻反思。

无名氏

周朝佚名作者的统称。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