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酒醉后泛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馀辉里。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调名用南朝江文通《咏美人春游诗》:「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行人成息驾,争拟洛川神。」冯正中《荫绿围红》阕为创调之作,唐五代人多不用此调,而宋人用之极多。南宋汪彦章名篇《新月娟娟》阕与冯体同,为宋人通用之体。黄知稼和作序云:「汪藻彦章出守泉南,移知宣城,内不自得,乃赋词云:『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公时在泉南签幕,依韵作此送之。」元《太平乐府》注「仙吕宫」。高拭词注「黄钟宫」。《正音谱》注「仙吕调」。宋王黄州词名《点樱桃》;王梅溪词名《十八香》;张东泽词有「邀月过南浦」句,名《南浦月》;又有「遥隔沙头雨」句,名《沙头雨》;韩涧泉词有「更约寻瑶草」句,名《寻瑶草》。《清真集》入「仙吕调」。此调九句,仄韵,七句用韵,韵密;以四个四言句为,辅以三个五言句,一个七言句,一个三言句,故调平缓凝重,适表苦涩之情。东坡五首用以酬赠、写景和节令,表情亦苦涩,如「筝声远,鬓雲吹乱,愁入参差雁」,「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元北曲中此调平仄句式略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又通称为「点将」,用于元帅升帐、江湖豪客的排山等,以表现宏大场面或增强气氛。
题注:本篇及《月转乌啼》阕,见于秦少游《淮海居士长短句·卷下》。亦有称为东坡词者,毛本编者注:「或云此二词东坡有手迹流传于世,遂编入《东坡词》。然亦安知非秦词苏字耶?今依宋本删去。」朱本从毛说及《东坡外集》不收此二词。龙本遵元延祐本并据傅注本补录。
醉漾轻舟:傅子立注:「郑云谷《渔父》诗:『醉漾轻丝信慢流。』此词全用刘晨事,见后《殢人娇》注。」刘尚荣按:「库本郑云谷《郧溪集》中未收此诗,此应系佚诗。傅注《殢人娇》引《续〈齐谐记〉》云:『汉明帝永平中,郯县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望山头有一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涧水,饮之。见蔓菁从山复出,次有一杯流出,中有胡麻饭屑。二人因过水,行一里许,又度一山,出大溪。见二女颜容绝妙,唤刘阮姓名,如有旧。问「郎等来何晚也?」因邀过家。床帐帷幔,非世所有。又有数仙客,将三五桃至,云:「来庆女婿。」各出乐器作乐。二人就女家止宿,行夫妻之礼。住半年,天气和适,常如二三月,百鸟哀鸣。求归甚切,女曰:「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送刘阮从此山洞口去。乡里怪异,验得七代子孙。却欲还女家,寻山路不获,至太康八年,失二人所在。』按:《续〈齐谐记〉》所载事详见《太平广记·卷六十一·天台二女》引《神仙记》:『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远不得返,经十三日饥。遥望山上有桃树子熟,遂跻险援葛至其下,啖数枚,饥止体充。欲下山,以杯取水,见芜菁叶流下,甚鲜妍。复有一杯流下,有胡麻饭焉。乃相谓曰:「此近人矣。」遂渡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色甚美,见二人持杯,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杯来。」刘阮惊。二女遂忻然如旧相识,曰:「来何晚耶?」因邀还家。南东二壁(原作「雨壁东壁」,据明抄本改。黄本作「西壁东壁」)各有绛罗帐,帐角悬铃,上有金银交错。各有数侍婢使令。其馔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美。食毕行酒。俄有群女持桃子,笑曰:「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夜后各就一帐宿,婉态殊绝。至十日求还,苦留半年,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乡。归思甚苦。女遂相送,指示还路。乡邑零落,已十世矣。』刘义庆《幽明录·卷一》亦载此事:『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糁,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其家筒瓦屋,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酒酣作乐,刘阮忻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气候草木,常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情节稍有不同。末数句疑傅注有脱文,然而难以补正。以今本《续〈齐谐记〉》无此条也。」
信流:任(轻舟)自在漂流。
尘缘:本为佛教名词。佛经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此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
无计:没有办法。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乱红如雨:化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诗句。乱红,落花。
序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章惇被起用为相。章惇握政伊始,即广兴党籍,大肆打击元祐时旧党的在朝之臣,苏轼、黄庭坚等皆遭贬谪,秦观也未能幸免。秦观始由国史院编修贬为杭州通判,途中再贬为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绍圣三年(1096),又被削秩徙放到郴州(今属湖南)。这一连串巨大的打击使得他陷入一种蒙受压抑而不能自拔的浓重悲哀之中。这首《点绛唇·桃源》当作于秦观被贬途中或贬居郴州时。
赏析
上阕「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是词人神志清爽後的抱恨之言。尘缘,本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词人在这儿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而此刻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下阕「烟水茫茫」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潜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绪。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词人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点绛唇:词牌名,源于唐代教坊曲,后发展为词的一种形式。
- 秦观:北宋著名词人,字少游,号淮海居士。
- 醉漾轻舟:形容酒醉后船儿在水面轻轻摇晃,像在水面漂浮。
- 信流引到花深处:任由流水引导,不知不觉驶入繁花盛开的地方。
- 尘缘:佛家语,指尘世的缘分或俗世的关系。
- 无计: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 斜阳暮:夕阳西下,傍晚时分。
- 乱红如雨:形容花瓣纷纷扬扬,如同雨点般落下。
翻译
酒醉中,我乘着小舟在水面轻轻摇荡,任凭水流引领我深入花丛深处。这尘世的牵绊让我无法停留在这美丽的花海中。
远处烟雾缭绕,广阔的水面映照着黄昏的斜阳,山峦连绵,数不清。漫天飘落的花瓣犹如一场雨,缤纷而热烈。我已忘了来时的路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醉游桃花源的画面,诗人借酒醉之态,流连忘返于花海之中,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无计花间住"流露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而"不记来时路"则暗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疏离与迷惘。词中以"烟水茫茫"、"乱红如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展现出秦观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世界。

秦观
秦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国史院编修官。新党执政时被排挤,北宋绍圣初年,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又远徙郴州(湖南郴县),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还,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秦观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秦观亦有诗才,但被自己的词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时代的诗人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表现更突出,以至于“诗名殊不藉藉”。秦观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