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扇行

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 卷舒非矩亦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 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 浮辞常云冉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辨。 王无辨,褶裤笼松诚难验。 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干天宪。 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倭扇:日本式折扇。
  • 沧溟:大海。
  • :古时指郊外。
  • 卷舒:卷曲舒展。
  • :画方形的工具。
  • :画圆形的工具。
  • 健儿:指士兵。
  • 无道:暴虐,没有德政。
  • :这里指胡作非为。
  • 观天坐井:形容眼界狭窄,见识短浅。
  • 断发:古代的一种习俗,把头发剪断。
  • 斑衣:彩色衣服。
  • 浮辞:虚浮不实的言辞。
  • 冉服:不了解具体所指。
  • 褶裤:有褶的裤子。
  • 笼松:宽松。
  • 跣足:光着脚。
  • 肆志:放纵心志。
  • 跳梁:强横,跋扈。
  • :冒犯。
  • 天宪:朝廷法令。

翻译

在那大海之中有一片奇特的地方,那里的人民风俗习惯奇特还崇尚扇子。扇子的卷曲舒展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列阵的士兵首先把它进献出来。国王没有德政百姓胡作非为,扰乱祸害生灵让神鬼都怨恨。就像坐在井里看天那样又能知道什么,剪断头发穿着彩色衣服还认为这样便利。虚浮的言辞常说什么冉服多,观察捕贼的情况看来国王也不能辨别。国王不能辨别,衣服宽松的样子实在难以验证。君臣光着脚像青蛙鸣叫一样,放纵心志蛮横地冒犯朝廷法令。现在知道在一挥手的掌握之中,以后倭寇一定这样变化。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朱元璋对某地(可能是指日本)的看法和评价。诗中提到该地风俗奇特尚扇,指责其国王无道导致民乱,以及他们见识浅陋、服饰奇异等。还提到一些混乱的现象和对朝廷法令的冒犯。整体表现出朱元璋对这个地方情况的不满和批判,反映出他对此地的关注和担忧其可能带来的变化和问题。这首诗展示了朱元璋作为统治者对外部情况的审视和思考。

朱元璋

朱元璋

即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人。初名重八、兴宗,字国瑞。幼年穷苦,十七岁入皇觉寺为僧,旋即出外化缘乞食。元顺帝至正十二年,投郭子兴部红巾军,自亲兵升九夫长,娶子兴养女马氏为妻,号“朱公子”,始改名取字。次年,擢为镇抚。十五年,子兴死,子郭天叙受宋龙凤政权任为都元帅,以元璋为左副元帅。同年,渡江攻集庆。天叙阵亡,元璋独任元帅府事。十六年,克集庆,改称应天府,遂称吴国公。此后,东与张士诚争江浙,西与陈友谅争长江中游地区。宋小明王龙凤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攻杀陈友谅。次年,称吴王。龙凤十二年,围张士诚于苏州。次年,始称吴元年,破苏州,俘杀张士诚;继之,出兵北伐。又次年,即皇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克大都,灭元。陆续攻克南北各地,屡次出塞攻击北元。洪武十三年,以“谋反”罪杀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在位时严惩贪污,以操之过急,不免冤滥。屡兴大狱,胡惟庸、蓝玉两案,前后株连死者数万人。开国功臣多非善终,文人学士以文字取杀身之祸者亦有多人。定八股取士之制。严禁百姓私往海外贸易,禁用白银交易。 ► 1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