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泥长宁镇国山诗
炎海之墟,浡泥所处。
喣仁渐义,有顺无忤。
慺慺贤王,惟化之慕。
导以象胥,遹来奔赴。
同其妇子,兄弟陪臣。
稽颡阙下,有言是陈。
谓君犹天,遣其休乐。
一视同仁,匪偏厚薄。
顾兹鲜德,弗称所云。
浪舶风樯,实劳恳勤。
稽古远臣,顺来怒趌。
以躬或难,矧曰家室。
王心亶诚,金石其坚。
西南蕃长,畴与王贤。
矗矗高山,以镇王国。
镵文于石,懋昭王德。
王德克昭,王国休宁。
于万斯年,仰我大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浡(bó)泥:即文莱。
- 喣(xǔ):吹气。
- 慺(lóu)慺:勤恳貌。
- 象胥: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亦用以指翻译人员。
- 遹(yù):遵循。
- 稽颡(qǐ 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 趌(jí):怒走。
翻译
在炎热的海边地区,就是文莱所处之地。那里吹拂着仁义之风,有顺服而没有违逆。勤恳的贤明君王,一心羡慕归化。通过象胥引导,遵循而来投奔。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兄弟及陪臣。在宫殿下屈膝叩头,有话进呈陈说。说君主如同上天,派遣了安宁和快乐。一视同仁,没有偏向厚此薄彼。想到自己德薄,配不上这么说。航海行船,实在是勤劳辛苦。考察古代远方的臣子,顺从地前来愤怒奔跑。自己亲身前来或许艰难,何况说是家室也一起来。君王的心真诚无比,如金石般坚固。西南地区的藩属之长,谁能与这君王一样贤能。高高矗立的高山,用来镇守国家。在石头上刻写文字,努力彰显君王的仁德。君王的仁德能够昭显,国家美好安宁。在千万年之后,仰望我们伟大的大明。
赏析
这首诗是朱棣对浡泥(文莱)国王到来的记述和赞誉。诗中先是描述了浡泥的地理位置和归化的情况,接着描写浡泥国王及其臣民来华朝拜的情形和他们对大明的尊崇与赞颂。朱棣认为自己当不得如此赞誉,同时也夸赞了浡泥国王的真诚与贤德。诗中还强调了大明对各方一视同仁的态度。最后展望未来,浡泥在大明护佑下能长治久安。整首诗显示出朱棣作为大国君主的宽阔胸怀和对藩属国的重视与友好,也体现了大明帝国的威严和影响力。
朱棣
即朱棣。明朝皇帝。太祖子。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至封地北平。屡率诸将出塞击北元。建文元年,起兵号“靖难”。四年,陷京师,即皇帝位。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尽灭其族,坐“奸党”死者至众。次年,定年号永乐,改北平为北京顺天府。十九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在位时,开会通河,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五次亲自领兵出塞击败鞑靼、瓦剌二部。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管理。自永乐三年起,派宦官郑和下西洋,终永乐之世,远航六次,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又用宦官监军,为明朝重用宦官之始。命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定文臣入直文渊阁,预机务之制。永乐二十二年,北征还至榆木川,病死。
► 26篇诗文
朱棣的其他作品
- 《 赐夏侯孝子诗二首 其二 》 —— [ 明 ] 朱棣
- 《 赐夏侯孝子诗二首 其一 》 —— [ 明 ] 朱棣
- 《 赐孝子翟普林诗二首 其二 》 —— [ 明 ] 朱棣
- 《 赐夏侯孝子诗二首 其一 》 —— [ 明 ] 朱棣
- 《 赐孝子韩伯俞诗二首 其二 》 —— [ 明 ] 朱棣
- 《 孝子孟宗诗二首 其二 》 —— [ 明 ] 朱棣
- 《 孝子孟宗诗二首 其一 》 —— [ 明 ] 朱棣
- 《 孝子孟宗诗二首 其二 》 —— [ 明 ] 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