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虽远行
天道虽远,人心匪殊。
内直不欺,与天为徒。
对越无愧,陟降恒俱。
祝史陈言,曾非矫诬。
桑林之祷,金縢之书。
至诚感通,如鼓应桴。
神人以和,大信以孚。
不勉不思,自止于符。
天有常道,人无异涂。
志斯一矣,天其远诸。
大道既漓,人心日渝。
背天从欲,覆族亡躯。
作善降祥,为恶速辜。
圣言孔彰,是训是谟。
一念之差,千里而迂。
惟当自修,以反厥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匪殊:非异,没有差别。
- 对越:犹对扬,答谢颂扬。“越”通“扬”。
- 陟(zhì)降:升降,上下。
- 祝史:祝官、史官的合称。
- 矫诬:虚妄。
- 桑林之祷:商汤在桑林求雨的典故。
- 金縢(téng)之书:指周公藏在金縢匮中的祷文。
- 桴(fú):鼓槌。
- 漓:薄,不醇厚。
- 渝:改变,违背。
翻译
天道虽然遥远,但是人心并没有不同。内心正直不欺骗,可与上天做同伴。应答颂扬没有羞愧,升降常常都具备。祝史陈述话语,并非虚假荒诞。像商汤桑林求雨,像周公的金縢之书。极其真诚就能感应相通,如同鼓槌应和鼓。神人因此而和谐,最大的诚信得以信服。不勤勉不思考,自己就会停在符合的状态。上天有不变的法则,人也没有不同的道路。志向这样专一,上天大概也就不遥远了。大道已经变得不醇厚,人心日益改变。违背上天放纵欲望,就会导致家族覆灭自身灭亡。做善事就会降下吉祥,做恶事很快就会获罪。圣人的话很明显,这就是训导和谋略。一个念头的差别,就会差之千里而变得迂回。只有自我修行,来回归最初的状态。
赏析
这首诗探讨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强调虽然天道看似遥远,但人心本应正直,与天相通。人们应真诚对待,顺应天道,就如古代的典故所体现的那样。同时指出如果违背天道,放纵欲望,会带来严重后果。诗中还强调了善恶有报,圣人的教导重要性,以及一念之差的巨大影响,最终呼吁人们要通过自我修行回归本初状态。整首诗充满了对人品德行与天道法则的深刻思考和劝勉,具有很强的道德教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