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苍雪
我闻昆明水,天花散无数。
蹑足凌高峰,了了见佛土。
法师滇海来,植杖渡湘浦。
藤鞋负贝叶,叶叶青莲吐。
法航下匡庐,讲室临玄圃。
忽闻金焦钟,过江救诸苦。
中峰古道场,浮图出平楚。
通泉绕阶除,疏岩置廊庑。
同学有汰公,两山闻法鼓。
天亲偕无着,一朝亡其伍。
独游东海上,从者如墙堵。
迦文开十诵,广舌演四部。
设难何衡阳,答疑刘少府。
人我将无同,是非空诸所。
即今四海内,道路多豺虎。
师于高座上,瓣香祝君父。
欲使菩提树,遍荫诸国土。
洱水与苍山,佛教之齐鲁。
一屐游中原,五岳问诸祖。
稽首香花严,妙义足今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花:佛教语,天界仙花。
- 蹑足:放轻脚步走。
- 佛土: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
- 滇海:滇池。
- 植杖:倚杖。
- 湘浦:湘江边。
- 贝叶:古代印度人用以写经的树叶。
- 匡庐:即庐山。
- 玄圃:传说中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
- 浮图:佛塔。
- 平楚:犹平野。
- 阶除:台阶。
- 廊庑:堂前的廊屋。
- 汰公:人名。
- 迦文:释迦牟尼,亦泛指佛教。
- 十诵:佛教戒律。
- 广舌:能说会道。
- 人我:佛教语,自我与他人。
- 是非:对与错。
- 诸所:各方面。
- 瓣香:佛教语,犹言一瓣香,表示虔诚。
- 菩提树:佛教圣树。
- 洱水:洱海。
- 苍山:山名。
- 齐鲁:周代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这里借指佛教圣地。
- 屐(jī):木屐。
翻译
我听说过昆明的湖水,那里天界仙花散落无数。放轻脚步登上高峰,清晰地看见佛陀的国土。法师从滇池边而来,倚杖渡过湘江边。穿着藤鞋背着贝叶经,经页如青青莲叶般鲜绿。法师的法船来到庐山下,讲经的屋子临近神仙居处。忽然听闻金焦的钟声,过江去拯救诸多苦难。中峰上的古老道场,佛塔出现在平野之上。通泉环绕着台阶,疏朗的山岩设置着廊屋。有同窗的汰公,两座山听闻佛法鼓声。天亲和无着,忽然有一天就失去了同伴。独自游历到东海之上,跟从的人如墙壁般拥堵。释迦牟尼开启十诵戒律,能说会道演说四部佛法。设置难题如同衡阳的高僧,为国少府答疑解惑。自我与他人也许没有不同,对与错也不过是空于各方面。现今四海之内,道路上多是豺狼虎豹。法师在高座之上,虔诚祝愿君主和父辈。想要让菩提树,普遍荫蔽各个国家。洱海的水和苍山,如同佛教的齐鲁之地。穿着木屐游历中原,遍访五岳询问祖师。恭敬地敬献香花,这奇妙的义理足以贯穿古今。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苍雪法师展开,全诗描绘了苍雪法师的来历、修行经历以及其弘扬佛法的事迹。诗中用如“天花散无数”“蹑足凌高峰”“藤鞋负贝叶”等生动的词汇,刻画了法师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佛教的种种景象和氛围。通过对法师在不同地方的活动的描述,如到庐山、过江海等,表现出法师的影响力和对佛法的传播与弘扬。最后,表达了对法师的敬仰以及对其在风雨如晦的现实中,仍坚持弘扬佛法、为国为民祈福的赞美。整首诗意境深沉,既充满了对佛教的虔诚与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诗人内心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