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真赞三首 其二

岌岌堂堂,如山如河。 其爱之也,引之上西掖銮坡。 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 槁项黄馘,触时干戈。 其恶之也,投之于鲲鲸之波。 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 计东坡之在天下,如太仓之一稊米。 至于临大节而不可夺,则与天地相终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岌岌(jí jí)堂堂:形容人仪态端庄威严,仪表堂堂。 岌岌 形容高耸的样子; 堂堂 形容容貌端正、有威严。
  • 西掖(yè)銮坡:西掖指中书省,銮坡是翰林院的别称。这里代指朝廷高职。
  • 槁(gǎo)项黄馘(guó):意思是脖子枯瘦,脸色蜡黄。形容人营养不良、面容憔悴的样子。 槁项 指脖子干瘦; 黄馘 指面色苍黄。
  • 触时干戈:触碰到时势就像引起战争一样,这里指遇到不好的时运而遭到反对、攻击。
  • 鲲(kūn)鲸之波:指大海的波涛。
  • 太仓一稊(tí)米:大粮仓里的一粒小米。 太仓 指大的粮仓; 稊米 指像稗草籽一样微小的米,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翻译

他的风度仪态端庄威严,宛如高山大河般沉稳庄重。那些爱戴他的人,将他举荐到朝廷担任重要官职。不管众人对他是赞誉有加,还是诋毁非议,他始终都是那个苏东坡。

他也曾面容憔悴、历经艰难,生不逢时地卷入政治纷争。那些厌恶他的人,甚至想将他狠狠抛入凶险的大海之中。但不管怎样,他还是那个苏东坡,始终未曾改变。

想想苏东坡在天下人眼中,不过如同大粮仓里的一粒微小的米,看似微不足道。然而,一旦面对关乎大是大非的气节问题时,他却坚定得不可动摇,这份高尚的气节与天地同寿,永垂不朽 。

赏析

这首诗是黄庭坚对苏轼的赞美之作。诗的开篇描绘苏轼仪态威严庄重,给人以崇高之感,体现了苏轼不凡的气质。接着通过“爱之”与“恶之”的鲜明对比,描述了苏轼在不同人眼中所遭遇的截然不同对待,那些爱他的人将他捧到高位,而厌恶他的人则想将他置于死地,但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苏轼始终坚守自我,通过反复强调“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突出了苏轼面对荣辱毁誉始终如一的坚强性格。诗的最后,诗人以“太仓一稊米”比喻苏轼在天地间的渺小,与他“临大节而不可夺”的高尚气节形成强烈反差,进一步衬托出苏轼高尚气节的伟大,这种气节能与天地相始终,不朽于世,全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对苏轼性格与气节由衷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