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有感

雁声入泬寥,节节传哀音。 哀音不可听,听之感中襟。 客从远方来,幽忧久攒心。 始为饥寒谋,今无可栖林。 浮生抹电如,休计升与沉。 奈此口体累,议者何铄金。 为客亦良苦,愁见积叶深。 壮气归消磨,羸病力不任。 狂走拥虚器,空卧庐山阴。 蒙头难禦风,煮尽石鼎蔘。 何时理晴竿,把钓花溪浔。 思归未可归,床蛩自纵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泬寥(xuè liáo):亦作“泬漻”。空旷清朗貌。
  • 中襟:内心。
  • 攒心:积聚于心。

翻译

大雁的声音传入空旷清朗之中,一节一节地传来悲哀的声音。悲哀的声音不能听,听了让内心感到悲伤。客人从远方而来,长期以来积聚的忧愁在心中。开始是为了谋求解决饥寒之苦,如今却没有可以栖息的树林。短暂的人生如同闪电一样,不要去计较地位的升沉。无奈被这身体的牵累,议论的人是多么能言善辩啊。作客也是非常辛苦,忧愁地看到堆积的树叶那么深。壮志豪气都被消磨掉了,瘦弱多病力气也不再胜任。疯狂地奔走却只拥有空壳,空空躺在庐山的背阴处。蒙着头也难以抵御寒风,煮完了石鼎里的人参。什么时候整理好晴日里的钓竿,到花溪浔水去垂钓。想着归去却不能归去,床铺上的蟋蟀自顾自地吟唱着。

赏析

这首诗以闻雁之声开篇,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诗人通过描写远方客人的遭遇,如为生活奔波却无所栖,体现出人生的无奈和艰辛。诗中对人生如电、命运无奈的感慨,反映出诗人的愁绪与迷茫。表达客居之苦时,用积叶之深来烘托内心的忧愁,生动形象。最后描述了客人的茫然状态和对归乡的渴望以及无法实现的无奈。全诗以悲愁为基调,通过对各种场景和情感的细腻刻画,深刻地表达了人生的种种困境和无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董嗣杲

宋杭州人,字明德,号静传。理宗景定间榷茶富池,度宗咸淳末为武康令。宋亡,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有《庐山集》、《西湖留咏》。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