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

万丈融峰插紫霄,路当穷处架仙桥。 上观碧落星辰近,下视红尘世界遥。 螺簇山低青点点,线拖远水白迢迢。 当门老桧枝难长,绝顶寒松叶不雕。 才到秋初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 猥岩老衲针常把,度夏禅僧扇懒摇。 雷向池中兴雨泽,鸟于窗外奏箫韶。 游人未必长居此,暂借禅房宿两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融峰:高峻的山峰,“融”形容高大。(“融”,róng)
  • 紫霄:天空,高空。
  • 碧落:天空,青天。
  • 红尘:指人世间,繁华的社会。
  • 螺簇:像螺蛳一样聚集。(“簇”,cù)
  •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 猥岩:高峻的山岩。(“猥”,wěi)
  • 老衲:年老的僧人。(“衲”,nà)
  • 箫韶:泛指美妙的仙乐。(“韶”,sháo)

翻译

高大险峻的山峰直插高空中的云霄,道路在尽头处架起了一座仙桥。向上看,天空中星辰似乎很近;向下看,人世间如同在遥远的地方。山峰像螺蛳一样聚集,山显得低矮,呈现出点点青色;远处的江水如线一般拖向远方,一片白茫茫。门前的老桧树树枝难以再生长,山顶的寒松叶子不会凋零。刚到初秋霜就已经降下,每逢春末雪才会消融。高峻山岩上的老僧人时常拿着针,过夏天的禅僧懒得摇动扇子。雷声在池水中兴起,带来雨水润泽;鸟儿在窗外奏响如仙乐般的声音。游玩的人未必会长久居住在这里,只是暂时借住禅房两个晚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衡山的雄伟、险峻和清幽的景色,以及山中的一些特色和氛围。首联通过“万丈融峰插紫霄”展现了衡山的高大雄伟,“路当穷处架仙桥”则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颔联从上下两个角度描写,凸显出衡山的高耸与远离尘嚣。颈联以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山和水的特点。“当门老桧枝难长,绝顶寒松叶不雕”表现了山中植物的坚韧。“才到秋初霜已降,每逢春尽雪方消”体现了衡山的气候特点。诗中还描写了山中的僧人以及自然景象,如老衲、禅僧、雷、雨、鸟等,为衡山增添了一份宁静和祥和的氛围。尾联则表达了游客只是短暂借住的情况。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将衡山的景色和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对衡山的壮美和神秘产生向往之情。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