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早发杜生村至李家口三首 其一

指直难抽袜系纤,仆夫汤沐已晨严。 冰生欲助须如猬,气出堪憎笑似盐。 一径鸦叉迷古埭,万条鹅管插荒檐。 关河冻合酸风击,仿佛沙场射镝尖。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汤沐:热水、热水洗浴,这里指仆人烧好热水洗漱准备好行装 。
  • 晨严:清晨整装待发,准备出行 。
  • 须如猬:胡须如同刺猬一样,形容胡须因寒冷僵硬竖起的样子。 (wèi):刺猬。
  • 笑似盐:呼吸出的热气像盐一样,形容天气严寒时呼出的白气。
  • 鸦叉:树枝,这里指树枝纵横交错的样子。
  • 古埭(dài):古堤坝。
  • 鹅管:鹅毛管,这里形容屋檐下细长的冰凌。
  • 酸风:冷风。
  • (dí)尖:箭头,形容冷冽如箭的风。

翻译

手指冻得僵硬,难以抽拉细细的袜带,仆人已经用热水洗漱好,清晨就准备好行装出发。寒冷让胡须硬得如同刺猬竖起,呼出的热气好像白盐一般。一条小路被纵横交错的树枝遮蔽,古老的堤坝难以辨认;无数条如鹅毛管般的冰凌垂挂在荒芜的屋檐下。山河都被严寒冻结,冷风如箭般凌厉地吹来,让人仿佛置身在沙场上,感受着箭头飞射的锋芒。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雪晴后清晨从杜生村前往李家口途中的所见所感。开篇“指直难抽袜系纤,仆夫汤沐已晨严”,通过自己手指冻僵难以系袜带这一细节,侧面烘托出天气的严寒,同时点出仆人的早早准备,体现出出行的急切。颔联“冰生欲助须如猬,气出堪憎笑似盐”,以奇特又形象的比喻,将结冰的胡须比作刺猬,呼出的热气比作盐,生动地展现出严寒之态,充满画面感。颈联“一径鸦叉迷古埭,万条鹅管插荒檐”,描绘途中景色,小路被杂乱树枝遮挡、古老堤坝难寻踪迹,荒檐下挂满冰凌,营造出一种荒寒而又独特的氛围。尾联“关河冻合酸风击,仿佛沙场射镝尖”,把严寒的感受与战场的肃杀联系起来,寒风如箭,将旅途的艰苦与内心的感受深化,使整首诗在描写行旅艰辛与寒天景色之外,更添一份壮阔和激昂之情 ,读来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黄淳耀

黄淳耀

明末进士、抗清英雄。初名金耀,字蕴生,号陶庵,又号水镜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为复社成员。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成进士,归益研经籍。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嘉定人抗清起义,淳耀与侯峒曾被推为首领。城破后,与弟黄渊耀自缢于僧舍。门人私谥贞文。能诗文,有《陶庵集》、《山左笔谈》等。 ► 4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