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奉皇太后时巡以继册中宫先谒二陵遂幸嵩洛发轫京师即景成什

· 弘历
气爽秋宜狩,天高吉撰辰。 自来传警跸,都觉有精神。 揭露滋兰埒,龙旗出凤闉。 大安舆敬奉,中壸制重陈。 冠剑瞻依近,蘋蘩谒拜新。 触怀愉以戚,问俗富还贫。 念结嵩阳麓,吟期洛水滨。 传闻今岁好,便往阅高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shòu):本意为冬季打猎,也泛指帝王出游打猎。
  • (zhuàn):意为具备。
  • 警跸(jǐng bì):古代帝王出入时,于所经路途侍卫警戒,清道止行。
  • 滋兰埒(zī lán liè):滋兰,栽种兰花,这里可以理解为美好、优雅的地方;埒,矮墙。
  • 凤闉(fèng yīn):指有凤凰图案装饰的城门。
  • 中壸(zhōng kǔn):指皇后居住的宫禁,也泛指妇女。
  • 蘋蘩(píng fán):苹和蘩。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
  • (qūn):古代一种圆形谷仓。

翻译

秋天气候清爽适宜出巡狩猎,天空高远是吉祥的良辰。 自从前来就传来了清道警戒的声音,都让人觉得精神振奋。 在如滋兰般美好的地方停车,龙旗从凤凰装饰的城门中而出。 恭敬地奉着大安舆,重新强调了皇后的规制。 大臣们的冠剑近前瞻仰依靠,以新的礼仪谒拜祭祀。 心中感触欢愉中带着忧愁,询问当地百姓是富还是贫。 心中念想凝结在嵩阳山麓,吟诗期望在洛水之滨。 传闻今年是个好年景,便前往查看高大的谷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乾隆皇帝奉皇太后出巡的情景。诗中首先描述了出巡的时节和氛围,秋高气爽,吉祥如意,展现出一种庄严而又充满活力的景象。接着描写了出行的排场和仪式,如警跸开路、龙旗飘扬等,显示出皇家的威严。诗中还提到了对皇后规制的重视以及对祭祀礼仪的遵循。同时,乾隆皇帝也关心百姓的生活,询问贫富情况,体现了他的亲民之心。最后,表达了对嵩阳麓和洛水滨的向往,以及对今年年景的期待,前往查看谷仓则反映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宏大,既展现了皇家的气派,又蕴含了对民生的关怀。

弘历

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即位后驱逐在内廷行走之僧道;释放被幽禁之允(胤)禵等,恢复允(胤)禵等宗室身份;又将宗室诸王所属旗人,均改为“公中佐领”,即归皇帝掌握。对汉族知识分子,采用笼络与惩罚并行手段,既于乾隆元年开博学鸿词科,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又大兴文字狱,前后大案不下数十起,并借修书之便,销毁或窜改大量书籍。对西北方面,平定准噶尔部,消灭大小和卓木势力,解决康、雍以来遗留问题。在位时六次南巡,多次进行镇压土司叛乱、农民起事战争,耗费大量钱财。晚年任用和珅,吏治腐败;陶醉于“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对敢于指斥时弊之官吏,常严加斥责。同时,对各省亏空严重、督抚多不洁身自爱之状,知之甚详。五十八年,接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拒绝英国所提出之侵略性要求,然并未引起任何警惕之心。六十年,宣布明年禅位皇十五子颙琰。次年正月,举行授受大典,自称太上皇帝,仍掌实权。在位六十年。谥纯皇帝。 ► 163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