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榆钱:榆树的果实,圆而小,中间有仁,外形似铜钱 ,因以“榆钱”为名。
- 若为怜:怎么能够让人怜惜。“若为”,怎样,如何。
- 东君:神话中的司春之神,这里指春天 。
- 啼鹃:即杜鹃鸟,传说其啼声哀切。
- 韶光: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
- 春芜:春日的草。芜,丛生的杂草 。
- 五铢:汉武帝时铸造发行的一种钱币,这里用来形容榆钱。
翻译
飘荡摇曳在空中。有谁相伴相依?它轻得如同蝴蝶的翅膀,小小的比铜钱模样还小。这榆钱抛家离井的模样真让人怜惜啊。让人不禁感到心中凄惨。在这江东大地,正值落絮纷飞的暮春时节。 每年都辛苦地被春天造化生成。仿佛像啼血的杜鹃在声声倾诉。似乎是把这美好的春光廉价卖去。雨后放晴,湖水渐渐涨满。有人正在修剪春天里繁茂的草丛。一切都模模糊糊。那榆钱就如同漫天飘落的五铢钱。
赏析
这首《河传·榆钱》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咏物词。上阕开篇描绘出榆钱飘荡的轻盈姿态,连用短句,节奏明快,“轻如蝶翅,小于钱样”形象地写出了榆钱轻盈小巧的外形特征。“抛家离井若为怜”赋予榆钱一种身世飘零之感,引发人的怜惜之情,“凄然”二字将情感渲染得愈发浓郁,结合“江东落絮天”的暮春背景,营造出一种惆怅、哀婉的氛围。 下阕先用“年年苦被东君铸”,写榆钱年复一年被春天创造出来,又借“啼鹃诉,贱卖韶光去”,巧妙地将时光流逝之感融入其中,好像榆钱的飘落就是春光的消逝。“涨晴湖。剪春芜”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富有生机又夹杂着怅惘的画面。最后“模糊,漫空下五铢”,再次点题,榆钱如漫天飘落的五铢钱,整个画面模糊、悠远,给人无尽的遐想与淡淡的哀愁。全词借榆钱抒发了对时光易逝、身世飘零的感慨,词藻清新自然又含蓄有味,物与情相互交融,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 1702篇诗文
陈维崧的其他作品
- 《 喜迁莺 咏滇茶 》 —— [ 清 ] 陈维崧
- 《 念奴娇 其二 看山如读画读画似看山为周栎园先生赋用曹顾庵韵二首 》 —— [ 清 ] 陈维崧
- 《 念奴娇 送徐松之还松陵兼讯宏人九临闻玮电发诸子 》 —— [ 清 ] 陈维崧
- 《 徵招 为王瑁湖编修悼亡 》 —— [ 清 ] 陈维崧
- 《 满庭芳 丙辰元夕 》 —— [ 清 ] 陈维崧
- 《 满江红 · 江村夏咏 》 —— [ 清 ] 陈维崧
- 《 沁园春 题西溪钓者小像 》 —— [ 清 ] 陈维崧
- 《 月当听 虎邱中秋柬蘧庵先生用梅溪词韵 》 —— [ 清 ] 陈维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