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努铜印

· 弘历
厄鲁和通以次平,徐筹考牧及屯耕。 叶奇已庆春膏溥,海努曾无兵燹惊。 收拾金经皈净业,分明铜印返神京。 天骄猖獗今何有,蠲忿因之益凛盈。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厄鲁和通厄(è)鲁和通 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在文中应该指清朝军事行动涉及的地区。
  • 次平:依次平定。
  • 考牧:考虑、规划畜牧业相关事宜,这里有对边境地区牧业治理的意思。
  • 屯耕:屯田耕种,即组织军队或百姓进行垦荒种地,以解决粮食等物资问题 。
  • 春膏:春雨。溥(pǔ):广大、普遍 ,这里指春雨滋润范围广。
  • 海努:具体所指需结合更多文献背景判断,应该是文中提及地区的一处地方。
  • 兵燹(xiǎn):指因战乱而遭焚烧破坏的灾祸。
  • 金经:原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这里可能借指宗教相关重要物品 。
  • 皈(guī)净业:归依清净的佛业,指通过宗教修行达到精神净化。
  • 神京:京城,这里指清朝都城北京。
  • 天骄:汉朝人称强盛的北方匈奴等民族为“天之骄子”,后泛指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这里应指边境反对清朝统治的势力。
  • 猖獗:狂妄而放肆。
  • 蠲(juān)忿:消除愤怒。
  • 凛盈:敬畏且时刻保持对事物圆满状态的警惕,有戒骄戒躁之意。

翻译

厄鲁和通等地方依次被平定之后,接着又考虑到边境地区的畜牧业和屯田耕种事务。这里奇特美好的景色已经在庆祝充足的春雨普降了,海努地区也从来没有遭受过战乱带来的惊扰。收拾起宗教相关宝贵物品去从事清净的佛业修行,明确地将铜印送回了京城。曾经狂妄放肆的边境势力如今已不见踪迹,因此消除了愤怒,并且更要时刻保持敬畏与戒骄戒躁的心。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清朝统治者弘历(乾隆帝)对于边境治理和局势稳定的态度与感慨。首联描述平定厄鲁和通后对边疆事务的进一步规划,显示出清朝对边疆治理的全面考量,从军事平定到生产建设的逐步推进。颔联通过描绘当地景色和海努地区的安宁状况,一方面展示了局势恢复平稳后的祥和景象,另一方面以自然之景衬托社会的安定。颈联则涉及宗教和文物相关内容,将收拾金经从事佛业与送铜印回京城联系起来,既体现出对宗教文化的重视,也暗示了对边疆地区精神层面的管控以及对重要物品的官方收归,强化统治权威。尾联对曾经强大猖獗的边境势力消逝发出感慨,从消除愤怒又生出敬畏之心,可以看出弘历在边疆局势稳定后不光有胜利的喜悦,更有着对统治长治久安的深层思考,时刻警惕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就而骄傲,要保持谦逊敬畏以维护现有成果 ,整首诗从平定、治理、收获到反思,层次较为清晰,反映出当时边疆局势和统治者心态的复杂变化 。

弘历

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世宗第四子。雍正十一年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八月嗣位,次年改元乾隆。即位后驱逐在内廷行走之僧道;释放被幽禁之允(胤)禵等,恢复允(胤)禵等宗室身份;又将宗室诸王所属旗人,均改为“公中佐领”,即归皇帝掌握。对汉族知识分子,采用笼络与惩罚并行手段,既于乾隆元年开博学鸿词科,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又大兴文字狱,前后大案不下数十起,并借修书之便,销毁或窜改大量书籍。对西北方面,平定准噶尔部,消灭大小和卓木势力,解决康、雍以来遗留问题。在位时六次南巡,多次进行镇压土司叛乱、农民起事战争,耗费大量钱财。晚年任用和珅,吏治腐败;陶醉于“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对敢于指斥时弊之官吏,常严加斥责。同时,对各省亏空严重、督抚多不洁身自爱之状,知之甚详。五十八年,接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拒绝英国所提出之侵略性要求,然并未引起任何警惕之心。六十年,宣布明年禅位皇十五子颙琰。次年正月,举行授受大典,自称太上皇帝,仍掌实权。在位六十年。谥纯皇帝。 ► 163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