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贾大夫谇范叔 · 第一折
〔油葫芦〕自古书生多命薄,端的可便成事的少,你看几人平步蹑云霄。便读得十年书也只受的十年暴,便晓得十分事也抵不得十分饱。至如俺学到老,越着俺穷到老。想诗书不是防身宝,刬地着俺白屋教儿曹。
〔天下乐〕他每只是些趓避当差影身草。自古来文章,可便将人都误了。劝今人休将前辈学。学卞庄斩虎的入虎穴,学吕望钓鱼的近池沼,学太康放鹰鹘拿燕雀。
〔那吒令〕我论着那斩虎的,则不如去斩蛟;钓鱼的,则不如去钓鳌;放鹰的,则不如去放鵰。调大谎往上趱,抱粗腿向前跳,倒能勾禄重官高。
〔鹊踏枝〕但有些个好穿着、好靴脚,出来的苫眼铺眉,一个个纳胯那腰,说谎的今时可便使着。天那则俺这诚实的管老死蓬蒿。
〔寄生草〕本待要寻知契、谒故交,见十家九家门关了。起三阵五阵檐风哨,有千片万片梨花落。但得个一顷半顷洛阳田,谁待想七月八月长安道。
拼音
赏析
此剧简名《谇范叔》,又名《谇范雎》,因为“叔”是字,“雎”是名。“谇”者,“责骂”也。范雎本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亲信,须贾出使齐国还特地荐举他为副使,为什么要责骂他呢?剧本交代,他们到齐国以后,齐国大夫驺衍鉴于范才能超群,对他作特别的款待,而把正使须贾冷落在一边。须贾因而猜疑,认为他背魏通齐。回国后,又向丞相魏齐告密。须贾责骂范雎不义;在魏齐的命令下,竟叫他吃草,并施以重刑,直至把他打死。可是,范雎并未真死,在被丢入粪坑中后又苏醒过来,被须贾家的院公救起、放走。此后,剧本就记述范改名张禄,逃至秦国,官至丞相。须贾为魏使至秦庆贺。范乔装成贫士,须贾见之甚怜,赠以“绨袍”(粗丝织品面料袍)。范在来庆贺的各国使臣面前,虽亦责骂须贾,命须贾吃草,但念他尚有赠绨袍的故人情义,遂宽恕了他,让他返回魏国。
这里选录的五支曲文,都是范雎在齐国时驺衍宴请他时唱的,内容是对他的怀才不遇进行埋怨。有三个层次。〔油葫芦〕属第一层,主要述说书生命薄。第二句“端的可便成事的少”,“端的”作“确实”解;“可便”是衬词,无实义。他认为书生成大事、平步青云者没有几人,攻读十年就是糟蹋十年,懂事理不能解决温饱。中间两句“至如俺学到老,越着俺穷到老”。从字面上看,似乎范雎已经到了老年。其实并不如此。范与须贾出使齐国时的年龄,尽管已经无从知道,但无论如何尚不至于到老耄之期。而且,当时他已由门客擢升为国家副使,说他穷也不是事实。这两句话是对现实的一种怨言,透露出范雎怀才不遇的感慨。最末两句是说,诗书无用,不能防身,只好平白地将茅屋传给他的后代了。
第二层包括〔天下乐〕、〔那吒令〕、〔鹊踏枝〕三支曲文,内容是论述不可向前人学习。〔天下乐〕中的“劝今人休将前辈学”可当作这三支曲文的中心句。三支曲文之间层层递进,联系十分紧密。〔天下乐〕首句中的“趓”,这里是“躲”的假借,全句意思是:他们只是躲避当差的“影身草”式的人物。如果说这句对这种人写得还比较抽象,那末,〔那吒令〕中的“调大谎往上趱,抱粗腿向前跳,倒能勾禄重官高”,就写得具体,〔鹊踏枝〕中的“但有些个好穿着、好靴脚,出来的苫眼铺眉,一个个纳胯那腰,说谎的今时可便使着”,就写得很形象了。“苫眼铺眉”(对眉眼乔装打扮)、“纳胯那腰”(“那”,借作“挪”。走路扭捏作态),都是对“隐身草”式的人物鲜明、生动的描绘。“使着”,这里是“发作”、“摆威风”的意思。这种人物在世上作威作福、耀武扬威,使范雎想起自古以来文章误人(〔天下乐〕二、三句)。因此,劝今人不要学前辈。如果要向前辈学习,包括学习卞庄子、吕望、太康那样的著名人物,最多也不过是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而已。这是对〔天下乐〕最后三句抽象、笼统的解释。卞庄子是鲁国大夫,相传他曾一次捉获二虎,齐国惧怕他,因而不敢伐鲁。吕望是西周的开国功臣,相传他隐居时垂钓于渭水。太康是夏代国王,善于游猎。紧接着,〔那吒令〕开头三句,又对学习卞庄子、吕望、太康事进行重复和发挥,“不如去”“斩蛟”、“钓鳌”、“放鵰”云云,就是用具体例子作出“不学前人学什么”问题的回答。最后,他又联系到自己。〔鹊踏枝〕末句:“天那则俺这诚实的管老死蓬蒿。”先“天哪”慨叹一声,说我这样诚实学习前辈的人,保管像蓬蒿一样老死在荒郊野地。
最后一层是〔寄生草〕,述说自己的打算。曲文说,他为自己的出路,多次寻找亲朋好友,但都被拒之门外。(“本待要寻故契、谒故交,见十家九家门关了。”)受尽了阵阵檐口尖风、扬扬漂泊大雪之苦。(“起三阵五阵檐风哨,有千片万片梨花落。”)看来只有躬耕南亩,哪能还想留恋仕途。(“但得个一顷半顷洛阳田,谁待想七月八月长安道。”)
《谇范叔》是根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创作的。在重大关目要节方面,可以说两者都基本相同。然而,这里选录的五支曲文的内容,即范雎埋怨自己怀才不遇,在《范雎蔡泽列传》里却看不到任何蛛丝马迹。看来它是作者高文秀为范雎增添的新思想。高文秀为什么要这样做?与其说为了通过范雎的怀才不遇,揭露范雎所处的那个战国时代的社会黑暗,不如说是借古说今,矛头移向高文秀生活的元代。尽人皆知,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都曾有歧视知识分子的现象,而以元代最为典型,所谓“八娼、九儒、十丐”,即知识分子的地位与娼妓、乞丐视为同类,正是说的这一事实。而高文秀,这个艺术才能可与关汉卿比肩的剧作家,又经历过“不得登科”的遭遇,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的垒块,通过范雎其人发泄自己的牢骚、埋怨,也是自然的。
我们以上这样分析,实际上已经把这五支曲文从杂剧剧本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篇。而这样做,除思想性外,艺术上的成就也就更为显著。首先,它们艺术地对元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作了真实的描绘。就是像前文列举的“至如俺学到老,越着俺穷到老”那样的句子,如果撇开具体人物,而指整体知识分子,那就十分真实,当属言简意赅、明白晓畅的经典名句。其次,这五支曲文虽然分属五个不同的曲牌,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环绕埋怨怀才不遇这个主题,以〔油葫芦〕“书生命薄”作开端,〔天下乐〕、〔那吒令〕、〔鹊踏枝〕“休将前辈学”当主干,〔寄生草〕“但得个……洛阳田”、“谁待想……长安道”结尾,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佳篇结构。再次,语言方面的特色是自然、干净。所谓“自然”,就是这些按照曲牌填的曲文,虽然每句字数有一定限制,每句韵律要求严格,但写来犹如人们说话,随口而出,十分自然。这不是个别句子如此,也不是大部分句子如此,而是全部曲文都是如此。所谓“干净”,就是这五支曲文,没有可有可无的句子,也没有可有可无的词语。这很可贵。因为有些元杂剧的曲文,说它自然还是可以的,要说干净就不能了,时有拖沓、累赘之弊。
最后,再作点补充。这五支曲文毕竟是《谇范叔》的组成部分,需要谈几句剧本本身。由于剧本前后情节对比强烈,富有戏剧性,人们一直喜爱它。与此剧相同题材的明代传奇《绨袍记》和近代川剧《赠绨袍》的流传,也说明这个杂剧剧本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谇(suì):责骂。
- 端的:真的。
- 蹑(niè):登上。
- 刬(chǎn)地:无端地,平白地。
- 趓(duǒ):同“躲”。
- 趱(zǎn):催促。
- 苫(shān)眼铺眉:装模作样。
- 纳胯那腰:弯腰。
翻译
〔油葫芦〕自古以来书生大多命运不好,真的是能成就事业的少,你看几人能平步登上云霄。即使读了十年书也只遭受十年苦,即使明白十分事也抵不上能饱餐十分。至于像我学到老,却越来越穷到老。想那诗书并不是能保护自身的宝贝,平白地让我在这贫寒之屋教育儿辈。 〔天下乐〕他们都只是些躲避当差的没有用的人。自古以来的文章,却可将人都耽误了。劝现今的人不要学习前辈。学卞庄去斩虎而深入虎穴,学吕望钓鱼而靠近池沼,学太康放鹰抓燕雀。 〔那吒令〕我说那斩虎的,不如去斩蛟;钓鱼的,不如去钓鳌;放鹰的,则不如去放雕。说大话去往上赶,抱粗腿向前跳,反而能够获得高的俸禄和官职。 〔鹊踏枝〕但有那些个好穿戴、好靴子的人,出来就装模作样,一个个弯腰,说谎的现在就能被任用。天哪,那我们这些诚实的人就只能终老在蓬蒿之中。 〔寄生草〕本来打算去寻找知己、拜访故交,却看到十家有九家门关着。刮起三阵五阵檐间的风哨声,就像有千片万片梨花飘落。只要能有个一顷半顷的洛阳田,谁还想去七月八月走在长安道上。
赏析
这首曲子通过对书生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一开始感叹书生命运多舛,读书多却不能换来好的生活。接着批判那些只会躲避当差的人,以及文章对人的误导。还指出那些靠说大话、抱粗腿的人反而能获得好处。揭露了社会上以虚假和谄媚取宠的现象,同时对诚实之人的困境表示悲哀。最后更表明对功名利禄的看淡,宁愿过简单的生活。全曲语言生动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知识分子的心声。
高文秀
高文秀 元戏曲作家。东平(今属山东)人。府学生员,早卒。所作杂剧今知有三十二种,数量上仅次于关汉卿,时人称为“小汉卿”。剧作以写梁山英雄黑旋风李逵的“水浒戏”为多。现存《双献功》《襄阳会》《遇上皇》《谇范叔》四种,《周瑜谒鲁肃》仅存曲词一折。现存杂剧《渑池会》,一说也是他所作。亦有散曲传世。
► 6篇诗文
高文秀的其他作品
- 《 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 》 —— [ 元 ] 高文秀
- 《 黑旋风双献功(第二折) 》 —— [ 元 ] 高文秀
- 《 须贾大夫谇范叔 · 第二折 》 —— [ 元 ] 高文秀
- 《 南吕 · 一枝花 · 咏惜花春起早 》 —— [ 元 ] 高文秀
- 《 好酒赵元遇上皇杂剧 》 —— [ 元 ] 高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