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公疏者下船 · 第一折
〔寄生草〕从来道要得千军易,偏求一将难。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臣谏,危时却要忠臣干。谁当这借吴雪恨伍将军,我则索求那扶周摄政姬公旦。
〔幺篇〕你须想着归期急,休言他去路艰。止不过船临古渡垂杨岸,路经险道邛崃坂,小可如君骑羸马连云栈。你休辞山遥水远路三千,我专等你坚甲利刃那兵十万。
拼音
赏析
《楚昭公疏者下船》写春秋时,楚国伍子胥因父兄被奸臣费无忌所害,愤而投奔吴国,率兵四十万杀回楚国,将郢都团团包围,楚昭公携弟芊旋及妻、子乘小船逃亡,途中风浪大作,船将沉覆,昭公先舍弃了娇妻,又舍弃了儿子,昭公与其弟才得以逃生。后其妻子被汉江龙神救护,得以不死,楚大夫申包胥哭请秦兵援助,帮助昭公复国,全家终得团聚。
这二首〔寄生草〕为申包胥赴秦请兵临行前,楚昭公嘱托他的唱段。第一首可以看作是楚昭公反省自责之内心独白。“从来道要得千军易,偏求一将难”两句,以俗语“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入曲,形象地描绘出楚昭公兵临城下时的惊慌失措。虽然楚国也有司马子期与司马子常两员大将,但前者“智高勇怯”,后者“有勇而无智”。此时,面对以孙武为军师、伍子胥为元帅、伯嚭为先锋的吴国四十万大兵,楚国朝野上下一片惊慌,只得一面死守孤城,一面派申包胥前往秦国请兵援救。接下来“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臣谏,危时却要忠臣干”三句,道出了楚昭公此时此刻内心的懊悔和自责。一连三个排比句,把楚昭公平时政治不修、军备不整全概括了。实际上这也是剧作者对历代忠臣不幸遭遇所发出的深沉慨叹。最后两句:“谁当这借吴雪恨伍将军,我则索求那扶周摄政姬公旦”。表现了楚昭公临危之际,渴求像周公那样的贤才的心情。从全篇来看,这里的“姬公旦”是寄希望于昭公之弟芊旋。第三折中昭公曾说,如果芊旋死了,“看谁人买马招军,重与俺扬威耀武”。在逃难时,他还要芊旋与自己分道而逃,希望至少有一人能活着,好“重还楚国,再整江山”。〔幺篇〕是专对申包胥而言的,前两句叮嘱他尽快赶回,不要惧怕路途艰险,接下来“止不过船临古渡垂杨岸,路经险道邛崃坂,小可如君骑羸马连云栈”三句,形象地比喻了此一行山高水险非同一般。邛崃,山名,在今四川西部,岷江和大渡河间,自古以来视为险道。羸马,瘦弱的马。连云栈,指高山峻岭中修筑的栈道。最后两句“你休辞山遥水远路三千,我专等你坚甲利刃那兵十万”,表达了楚昭公对申包胥早日借得救兵解除危难的殷切期望。
这两支曲子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不以词藻堆砌取胜,而以真实深刻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见长。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这也是郑廷玉杂剧作品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