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肉余生述

· 林纾
此书为迭更司生平第一著意之书[2],分前后二编,都二十余万言[3]。思力至此,臻绝顶矣!古所谓“锁骨观音”者[4],以骨节钩联,皮肤腐化后,揭而举之,则全具锵然,无一屑落者。方之是书,则固赫然其为锁骨也。 大抵文章开阖之法,全讲骨力气势,纵笔至于灏瀚,则往往遗落其细事繁节,无复检举,遂令观者得罅而攻[5]。此固不为能文者之病。而精神终患弗周。迭更司他著,每到山穷水尽,辄发奇思,如孤峰突起,见者耸目,终不如此书伏脉至细:一语必寓微旨,一事必种远因,手写是间,而全局应有之人,逐处涌现,随地关合,虽偶尔一见,观者几复忘怀,而闲闲着笔间,已近拾即是,读之令人斗然记忆,循编逐节以索,又一一有是人之行踪,得是事之来源。综言之,如善弈之着子,偶然一下,不知后来咸得其用,此所以成为国手也。 施耐庵著《水浒》,从史进入手,点染数十人[6],咸历落有致[7]。至于后来,则如一群之貉,不复分疏其人,意索才尽,亦精神不能持久而周遍之故。然犹叙盗侠之事,神奸魁蠹[8],令人耸慑[9]。若是书,特叙家常至琐至屑无奇之事迹,自不善操笔者为之,且恹恹生人睡魔[10],而迭更司乃能化腐为奇,撮散作整,收五虫万怪[11],融汇之以精神,真特笔也[12]。史、班叙妇人琐事[13],已绵细可味也,顾无长篇可以寻绎[14]。其长篇可以寻绎者,唯一《石头记》[15],然炫语富贵[16],叙述故家[17],纬之以男女之艳情[18],而易动目。若迭更司此书,种种描摹,下等社会虽可哕可鄙之事[19],一运以佳妙之笔,皆足供人喷饭。英伦半开化时民间弊俗、亦皎然揭诸眉睫之下,使吾中国人观之,但实力加以教育,则社会亦足改良,不必心醉西风,谓欧人尽胜于亚。似皆生知良能之彦[20],则鄙之译是书,为不负[21]矣。 闽县林纾叙于宣南春觉斋[22]。
拼音

注释

[1]块肉余生述:即今译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著名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该书写一个孤儿幼年至成年的悲欢遭遇。“块肉”即孤儿,《块肉余生述》是林纾根据小说内容加的译名。 [2]迭更司(1812—1870),今译狄更斯,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多从人道主义出发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所作《大卫科波菲尔》写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3]都:总共。 [4]锁骨观音:又称“锁子骨菩萨”。唐朝牛僧儒所写传奇集《玄怪录》载:延州一妇人死后,有僧人向其墓敬礼,并说:这是锁子骨菩萨,不信,可开棺一看。开棺后妇人遍身身骨架相钩连,都成锁状。因称“锁骨菩萨”。 [5]罅(xià):裂缝。 [6]点染:指不作全面描绘,抓住要点加以描写的方法。 [7]历落:经历去处。 [8]神奸魁蠹(dù):奸猾凶狠 9]耸慑:惊惧。 [10]恹恹(yān):精神不振。 [11]五虫:古人分动物为五类,称“五虫”。五虫为倮虫、毛虫、羽虫、鳞虫、甲虫。见《大戴礼记易本命》。 [12]特笔:独特的笔法。 [13]史、班:指太史公事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14]寻绎:反复推求。 [15]《石头记》:即《红楼梦》。 [16]炫语:炫耀描写。 [17]故家:世家,大家。 [18]艳情:男女爱情。 [19]哕(yuè):作呕。 [20]生知:生而知之的天赋之才。彦:具有才德的人士。 [21]不负:无愧。 [22]宣南:北京宣武门之南。春觉斋:林纾斋室名。

赏析

该文着重论述狄更斯著名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结构之严谨,无懈可击,以及善于描写生活琐事,使情节栩栩如生的“特笔”。文末叙翻译此书之意在于启发民志,使社会有所改良,通过学习西方,使中国得以富强,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不必心醉西风,谓欧人尽胜于亚”一语,在当时确可使人警醒。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迭更司:即狄更斯,英国作家。
  • 骨节钩联:“钩联”指勾通连接。
  • 锁骨观音:佛教语。
  • 灏瀚(hào hàn):指广大,无边无际。
  • (xià):缝隙。

翻译

这本书是狄更斯生平最用心的一部作品,分为前后两编,总共二十多万字。他的思考能力到这里,已达到顶点了!古代所说的“锁骨观音”,因为骨头关节相互连接,皮肤腐化后,揭起来举起,就会完整地锵锵作响,没有一点碎片掉落。用这个来比喻这本书,那它确实显然就是那锁骨。

大概文章开合的方法,全讲究骨力和气势,纵笔达到广阔无垠的时候,就往往会遗漏那些细小繁琐的事情,不再加以列举,从而让读者找到缝隙来攻击。这本来不是擅长写文章的人的弊病。但精神终究担忧不能周全。狄更斯的其他作品,每每到山穷水尽时,就会产生奇特的想法,像孤峰突然崛起,让看到的人吃惊,最终都不像这本书的伏笔如此细微:一句话必然蕴含微妙的旨意,一件事必然种下长远的原因,手写在这里,而全篇应有的人物,随处涌现,随地关联,虽然偶尔一见,读者几乎又忘怀了,但不经意地着笔之间,已经差不多随处可拾,读起来令人突然记起,沿着篇章逐节去追寻,又一一有这些人的行踪,得到这些事的来源。总的来说,就像善于下棋的人落子,偶然下一下,不知道后来都能派上用场,这就是他成为国手的原因。

施耐庵著《水浒传》,从历史入手,点染几十个人,都很洒脱有致。到了后来,则像一群坏蛋,不再分辨清楚这些人,意兴索然、才思用尽,也是因为精神不能持久且周全的缘故。但仍然叙述盗侠的事,神奸大恶的人,令人耸惧。像这本书,专门叙述家常极其琐碎平凡无奇的事迹,要是不善于操笔的人来写,并且会使人恹恹生出睡魔,而狄更斯却能化腐朽为神奇,把分散的整合起来,容纳各种怪异的人和事,用精神融会贯通,真是奇特的手笔啊。司马迁、班固叙述妇女的琐事,已经绵密细致值得品味了,但没有长篇可供追寻推绎。那长篇可供追寻推绎的,只有《石头记》,然而夸耀富贵,叙述世家大族,用男女的艳情来交织,因而容易吸引人的目光。像狄更斯这本书,种种描绘,下层社会即使是令人恶心、可鄙的事情,一旦用美妙的笔来运作,都足以让人喷饭。英国半开化时期民间的坏习俗,也能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让我们中国人来看,只要切实地加以教育,社会也足够得到改良了,不必一心沉醉于西方,说欧洲人都比亚洲人强。似乎都是天生就懂得事理和有良知的杰出人才,那我鄙视翻译这本书,就不算是辜负了。

闽县林纾在宣南春觉斋记叙。

赏析

这段序文对狄更斯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首先强调该书是狄更斯的精心之作,以“锁骨观音”作比,突出其结构的精妙和完整。接着对比狄更斯其他作品与该书,凸显此书伏笔细致、人物关联紧密等特点。又将其与施耐庵的《水浒传》对比,指出其能将平凡琐事写出独特魅力。还认为它比《石头记》更独特,能展现下层社会。同时指出通过此书可看到英国的社会问题,对中国社会改良有启示。最后表明自己翻译此书的意义。林纾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洞察力,对狄更斯作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赞赏。

林纾

林纾

古文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林纾少孤家贫,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旁听,感动过私塾教师。自言「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二千馀卷。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自言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但却又能看清「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 林纾性情急躁,思想属保守派,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陈独秀、胡适等人意见相左。其实林纾并不反对白话,他还写过白话诗,他只是反对尽废古文。林纾称胡适是「左右校长而出」的「秦二世」。不过胡适对林纾的成绩仍有正面的评价,《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因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周作人指出:「他介绍外国文学,虽然用了班、马的古文,其努力与成绩绝不在任何人之下。……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亚瑟·威利评论说:「狄更斯……所有过度的经营、过分的誇张和不自禁的饶舌,(在林译里)都消失了。幽默仍在,不过被简洁的文体改变了。狄更斯由于过度繁冗所损坏的每一地方,林纾都从容地、适当地补救过来。」 琴南不谙外语,不能读外国原著,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来他与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林纾译书的速度极快,他自己曾经形容「耳受手追,声已笔止」,当然也有不少误译,评价毁誉参半,林纾自己也把责任推掉:「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达,即有讹错,均出不知」。甚至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郑振铎曾指出:「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公元1901年),他在书前的「例言」说:「是书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 林纾一生著译甚丰,共译小说超过213部,翻译小说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的作品,其他还包括有莎士比亚、笛福、斯威夫特、兰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尔、欧文、雨果、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伊索、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名家的作品。稿酬如潮,他的好友陈衍(石遗)戏称他的书房是「造币厂」。根据钱钟书的观察,在译完《离恨天》(Paul et Virginie,公元 1913年)之前,林译本十之七八都很出色,后期的译笔逐渐退步,无甚趣味。 ► 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