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食汤饼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注1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拼音
译文
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注释
黄门公:即苏轼弟弟苏辙。
南迁:贬谪到南方。相遇于梧、
藤间:绍圣四年,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鬻:卖。
汤饼:面条。
食: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注 1:黄门公,苏轼的弟弟苏辙,曾担任门下侍郎,古代称门下侍郎为黄门侍郎。
翻译
吕周辅说:东坡先生与他的弟弟苏辙南迁,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旁有卖汤饼的,一起买来吃。(汤饼)非常难吃。苏辙放下筷子叹气,东坡却已经全都吃完了。慢慢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咀嚼吗”,然后大笑站起身来。秦少游听说了这件事,说“这就是先生‘饮酒但饮湿’罢了”。
赏析
这篇短文通过一件小事展现了苏东坡的豁达洒脱。在遇到难以下咽的食物时,苏辙表现出嫌弃与无奈,而苏轼却能淡然处之,甚至以一种幽默的态度对待,还笑对弟弟说不必再咀嚼。这种对比更突出了苏轼乐观的心态和与众不同的处世哲学。同时,通过秦少游的评价“饮酒但饮湿”,进一步衬托出苏轼不拘小节、率性而为的性格特点。虽然只是简短的叙述,却让人对苏东坡的形象有了更生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