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 第三折

〔黄钟·醉花阴〕忽听的摧林怪风鼓,更那堪瓮瀽盆倾骤雨!耽疼痛,捱程途,风雨相催,雨点儿何时住?眼见的折挫杀女娇姝,我在这空野荒郊,可着谁做主。 〔喜迁莺〕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酆都!长吁气结成云雾,行行里着车辙把腿陷住,可又早闪了胯骨。怎当这头直上急簌簌雨打,脚底下滑擦擦泥淤。 〔刮地风〕则见他努眼撑睛大叫呼,不邓邓气夯胸脯。我湿淋淋只待要巴前路,哎,行不动我这打损的身躯。(解子喝科,云)还不走哩!(正旦唱)我捱一步又一步何曾停住,这壁厢那壁厢有似江湖。则见那恶风波,他将我紧当处。问行人踪迹消疏,似这等白茫茫野水连天暮,(带云)哥哥也,(唱)你着我女孩儿怎过去? 〔古水仙子〕他他他,忒狠毒,敢敢敢,昧己瞒心将我图。你你你,恶狠狠公隶监束,我我我,软揣揣罪人的苦楚。痛痛痛,嫩皮肤上棍棒数,冷冷冷,铁锁在项上拴住。可可可,干支剌送的人活地狱,屈屈屈,这烦恼待向谁行诉!(带云)哥哥。(唱)来来来,你是我的护身符。 〔随尾〕天与人心紧相助。只我这啼痕向脸儿边厢聚。(带云)天那,天那!(唱)眼见的泪点儿更多如他那秋夜雨!
拼音

赏析

这一折是全剧的高潮,写翠鸾在流放途中遇到风雨的苦况。人物只有两人,情节也很简单,要写出一场有声有色、能赢得观众一掬同情之泪的好戏来,并非易事。明人孟称舜在《古今名剧合选》中评此剧道:“读此剧觉潇潇风雨,从疏棂中透入,固胜一首《秋声赋》也。”道出了个中奥妙。欧阳修的《秋声赋》以秋声的萧瑟抒写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这一折则借鉴赋长于抒情状物、长于描写铺叙的特点,以情景交融之法,多层次地铺叙翠鸾在风雨中艰难前进的种种痛苦遭遇,抒发她含冤负屈、无限悲苦的心情,将风声雨雾和人的叹息泪水交织在一起,创造了凄凉迷茫的意境,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可称为元曲中的“秋雨赋”,又是别具一格的“行路难”。 第一支〔醉花阴〕是写秋雨苦人的第一层次,着重描写荒野中狂风暴雨骤然而至的景况。一个“摧”字,突出了风力的迅猛,以至摧毁林木;一个“怪”字,表明风向不定,左旋右转,使人不知向何处躲藏。这样猛烈的狂风,已使荒野上的翠鸾备受摧残,何况还有像翻缸倒盆似的暴雨倾泻而下。“更那堪”三字,写出苦难重重,难以忍受。但令人更难忍受的,是遍体鳞伤,路途遥远:“耽疼痛,捱程途”。耽,忍受;捱,拖着脚步勉强向前挪动。在这样艰难的困境中,女主人公不禁发出了无限悲苦的呼号。孟称舜评此曲云:“就情语写景语,不修饰而楚楚堪痛。”人物的苦情和凄苦之景是如此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语言朴实无华,唤起了观众对翠鸾的极大同情。 第二支〔喜迁莺〕是铺叙的第二层次,写翠鸾在急雨泥泞中挣扎的情景。古代戏曲舞台没有复杂的布景和音响效果,各种景物和自然现象,多通过演员的歌唱和舞蹈,以虚拟的手法加以表现。作者细致地刻画翠鸾“走雨”的表情动作,将风雨泥泞的特定情境表现得非常逼真。头句“淋得我走投无路”,演员几个躲雨的动作,即可启发观众对倾盆大雨的想象。次句“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酆都。”转入抒情,流放的终点沙门岛遥遥不见,简直好像传说中的阴间冥府酆都那样渺茫难达,翠鸾的苦难也何时才是尽头?痛苦之中,她喟然长叹:“长吁气结成云雾”,呼出的水气结成了云雾,与自然界的雨雾混在一起,堪称情景交融、动人心魄的佳句。以下四句,复转入描述。翠鸾“行行里”(走着走着)就在泥泞的车辙中深深陷住了腿,用尽力气拔出腿来,又扭伤了胯骨(股骨)。头顶上是急如乱箭的雨点,脚下是滑溜溜的淤泥,一步一滑,终于跌倒。演员用下陷、拔脚、护头、滑倒等一连串身段动作,启发观众去体味满台的疾风暴雨、深水泥泞,进一步增强了气氛。 第三支〔刮地风〕是铺叙的又一层次,写解差催逼翠鸾赶路,而水深难行。“努眼撑睛大叫呼”,指解差瞪着眼睛大声呵斥。“不邓邓气夯胸脯”,不邓邓,即勃腾腾。夯,冲。指解差怒气填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在解差的凶狠催逼下,翠鸾只得“湿淋淋”地“巴前路”(急急向前赶路)。但受伤的身体实在走不动,只能“捱一步又一步何曾停住”,一步一步地艰难向前移动。此句妙在使用叠词叠句,写出人物倦怠、烦苦之状。在苦捱之中,她茫然四顾,只见“这壁厢那壁厢”(这边那边)汪洋一片,积雨好像江河湖泊“紧当处”(挡住)去路,白茫茫的雨水连着天边,暮霭沉沉,人踪稀疏,一片荒凉景象。目睹此景,她对解差恳求:“你着我女孩儿怎过去?”无限愁苦之情,尽在哀恳之中。 解差原来秉承崔通的意旨,对翠鸾有意折磨,但经过同受风吹雨打,渐生同情之心,向翠鸾询问她与崔通的真实关系。〔古水仙子〕一曲,就是翠鸾的血泪控诉。“他他他……敢敢敢……”二句揭露崔通昧着良心停妻再娶,将她陷害;“你你你……我我我……”二句控诉崔通指令解差在路上严密监视,使她遭受非人的苦楚;“痛痛痛……冷冷冷……”叙她受刑遭打、披枷戴锁的痛苦;“可可可,干支剌送的人活地狱,屈屈屈,这烦恼待向谁行诉!”叙她被诬为逃婢,含冤无诉,被活活打入地狱。“干支剌”是“硬生生”的意思。在孤苦无依之中,她对解差也恳求援助了:“来来来,你是我的护身符。”全曲以九组叠字领起九个并列句,强烈地抒发了翠鸾含冤负屈、悲愤至极的情绪,不但音节和谐动听,而且突出了人物在痛苦中泣不成声的形象,有声情并茂的效果。 铺叙至此,情已浓,景亦足。作者再用一曲〔随尾〕作收束,将人物的凄苦之情推向高潮。首句“天与人心紧相助”,指天人相应,凄风苦雨和愁苦之情互为影响。末句“天那,天那!眼见的泪点儿更多如他那秋夜雨!”呼天抢地,极言眼泪比雨滴更多,就像一声震梁裂帛的悲歌,唱出了人物内心的巨大悲痛,艺术魅力是相当强烈的。

杨显之

杨显之,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为莫逆之交,二人经常商讨剧作。他还常帮助别人修改作品,因而被誉为“杨补丁”。创作杂剧今知有八种,今仅存《潇湘夜雨》《酷寒亭》两种。 ► 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