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池赋

· 王棨
帝里佳境,咸京旧池。远取曲江之号,近侔灵沼之规①。东城之瑞日初升,深涵气象;南苑之光风才起,先动沦漪。其地则复道东驰,高亭北立。旁吞杏圃以香满,前翕云楼而影入。嘉树环绕,珍禽雾集。阳和稍近,年年而春色先来;追赏偏多,处处之物华难及。只如二月初晨,沿堤草新。莺啭而残风袅雾,鱼跃而圆波荡春。是何玉勒金策,雕轩绣轮。合合沓沓,殷殷辚辚。翠亘千家之幄,香凝数里之尘。公子王孙,不羡兰亭之会②;蛾眉蝉鬓,遥疑洛浦之人③。是日也,天子降銮舆,停彩仗。呈丸剑之杂伎,间咸韶之妙唱。帝泽旁流,皇风曲畅。固知轩后,徒游赤水之湄④;何必穆王,远宴瑶台之上⑤。复若九月新晴,西风满城。于时嫩菊金色,深泉镜清。浮北阙以光定,写南山而翠横。有日影云影,有凫声雁声。怀碧海以欲垂钓,望金门而思濯缨⑥。或策蹇以长愁,临川自叹;或扬鞭而半醉,绕岸闲行。是日也,樽俎罗星,簪裾比栉。云重阳之赐宴,顾多士以咸秩。上延良辅,如临凤沼之时;旁立群公,异在龙山之日。若夫冬则祁寒裂地,夏则晨景烧空。恨良时之共隔,惜幽致以谁同。孰见其冰连岸白,莲照沙红。蒹葭兮叶叶凝雪,杨柳兮枝枝带风。岂无昆明而在乎畿内,岂无太液而在乎宫中。一则但畜龟龙之瑞,一则犹传战伐之功,曷若轮蹄辐凑,贵贱雷同。有以见西都之盛,又以见上国之雄。愿千年兮万岁,长若此以无穷。
拼音

注释

①灵沼之规:取自《诗经·大雅》“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②兰亭之会:则指永和九年,王羲之举办兰亭会; ③洛浦之人:则云洛神游于江浦之上。 ④固知轩后,徒游赤水之湄:出自《庄子·天地》; ⑤何必穆王,远宴瑶台之上:言西王母与周穆王之故事,出自《穆天子传》; ⑥欲垂钓、思濯樱:皆出于屈原《楚辞·渔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侔(móu):相等,齐等。灵沼:周文王所建的池沼名,后泛指帝王的池沼。:规模。
  2. 兰亭之会: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作序,以申其志,史称“兰亭之会”,是文人雅集的典范。
  3. 洛浦之人:洛水之滨的美人,指传说中的洛水女神宓妃。
  4. 轩后:即黄帝,轩辕氏。赤水之湄:赤水岸边。传说黄帝曾游于赤水之北。
  5. 穆王:周穆王,传说他曾西巡至昆仑山,与西王母宴于瑶池之上。瑶台:美玉砌成的楼台,传说为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6. 濯缨(zhuó yīng):洗涤帽带。《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用“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7. 樽俎(zūn zǔ):古代盛酒肉的器具。簪裾(zān jū):冠簪和裙裾,多代指显贵。比栉(bǐ zhì):像梳齿一样密集排列。
  8. 畿(jī)内:古指京城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

翻译

京城中有一处绝佳的景致,乃是长安往昔的曲江池。它远取于曲江之名,近与灵沼规模相当。东城初升的祥瑞太阳,深深蕴含着宏大的景象;南苑初起的微风,最先撩动起层层涟漪。这片地方,复道向东方延伸而去,高亭向北耸然而立。旁边吞没杏园使香气弥漫,前方吸纳云楼让楼影映入池中。美好的树木环绕四周,珍稀的禽鸟像雾一样聚集。春日的温暖稍一靠近,年年都是这里春色先行到来;来此追寻观赏之人极多,处处的美好景物都难以企及。

就像二月初的清晨,沿着堤岸新草萌生。黄莺婉转啼叫,残余的微风摇曳着雾气;鱼儿欢快跃出水面,圆形的水波荡漾着春意。这里满是装饰精美的车马,华丽而又密集,车马声喧闹嘈杂。翠绿色的帐篷遍布千家万户,香气凝结在数里的尘埃之中。公子王孙们汇聚于此,不羡慕兰亭的集会;美貌的女子们成群而来,让人遥疑是洛水之滨的神女。

在这样的日子里,天子降临,停下五彩的仪仗。有人呈上各种杂技表演,夹杂着美妙的歌声。皇帝的恩泽向四方流布,皇家的风气深远传扬。由此可知,黄帝只是徒劳地巡游赤水岸边;又何必像周穆王那样,远去瑶池之上设宴。

又像九月天气新晴之时,西风满布全城。这时候,嫩菊呈现出金色光泽,深泉清澈如镜。阳光映照北阙使光芒稳定,倒映南山让翠绿的山色横陈。能看到日影和云影相互交织,能听见野鸭和大雁的啼叫声。人们心怀碧海想要在此垂钓,望着金门便会思慕高洁的品质。有的人骑着毛驴满怀愁绪,面对河水独自叹息;有的人扬着马鞭半醉微醺,沿着堤岸悠闲漫步。

在这样的日子里,酒杯餐具星罗棋布,权贵们密集聚会。正值重阳节皇帝赐宴,关照众多士子都能得以有秩序地参加。圣上延请贤良的辅臣,就如同置身凤凰池一般庄重;身旁站立着群臣,与龙山会时又有所不同。

至于冬天,严寒能使大地冻裂;夏天,清晨的阳光炽热似火。人们遗憾美好的时光相互间隔,惋惜那幽深的兴致无人与自己一同感受。谁曾见过池边冰层相连一片洁白,莲花映照沙滩一片艳红。蒹葭的叶子如同凝结的雪花,杨柳的枝条随风摇曳。难道京都附近没有昆明池?难道皇宫中没有太液池?一个只是蓄养着龟龙之类祥瑞之物,一个依然传颂着征战杀伐的功绩,哪里比得上曲江这里车水马龙,无论贵贱都一同前来。由此可见西都的繁荣昌盛,又可见大国的雄伟气魄。希望千年万年,长久如此永不改变。

赏析

《曲江池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曲江池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日的壮丽景色与热闹场景。作者以细腻笔触,展现出曲江池周边的美景,如春景中草新、莺啼、鱼跃的生机,秋景里菊黄、泉清、影动、鸟鸣的诗意。通过对不同时段游人活动的描写,如春日公子王孙、美人佳丽云集,重阳日天子赐宴群臣的盛大,淋漓尽致地呈现出当时繁荣热闹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朝盛世的景象 。同时,文中多处用典,如黄帝游赤水、穆王宴瑶台等,既丰富了文章内涵,又从侧面烘托出曲江池的不凡地位,增添了其历史文化底蕴。赋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语言优美华丽,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彰显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才华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是一篇难得的描绘宫廷园林景致与社会生活的佳作。

王棨

唐朝江南道福州福唐縣(今福建福清)人,字辅之,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末前后在世。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进士及第,娶同榜陈翚之女为妻。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中博学鸿词科。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江西观察使李骘聘为团练判官,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又中书判拔萃科,平判入等。授侍御史,不久,改大理寺司直。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贬太常博士,后出知丹阳利国监,摄(代理)右司马,摄盐铁出使巡官。官至水部郎中。擅长词赋,“词赋清婉,托意奇巧”,与谢观、黄滔、徐寅并称晚唐律赋四大家。李调元评王棨之《沛父老留汉高祖赋》云:“指点生动,不寂不喧,此妙为王郎中所独擅。……此篇尤脍炙人口”。浦铣评《玄宗幸西凉府观灯赋》云:“一游一豫,忽此地以微行;不识不知,竟何人而望幸。”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入长安,王棨避祸淮南,或入高骈幕府。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在扬州,知两使句务。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高骈失政被杀,王棨下落不明,可能归终乡里。有《麟角集》一卷,今存。另有《王棨诗》一卷,已散佚。 ► 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