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微服:此指隐藏军人身份而穿平民服装。益州:古时成都,此泛指四川。
青锋:宝剑,此喻革命武装力量。
共和:即共和政体,一种与封建君主制相对的、由选举产生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的政治制度。
赏析
1913年9月,四川讨伐袁世凯的军队在北洋军的镇压下遭到失败。刘伯承因参加讨袁军作战勇敢、很有影响,被四川都督胡文澜列入通缉名单,被迫潜回开县老家,躲在小华山一乡民家养伤,但仍时时关注时局的发展。第二年春天,他得知原蜀军第五师一些将士到了上海,便决定前往相会,探寻革命道路,乘舟东下过三峡时,骋怀述志,写成此诗。
首句“微服孤行出益州”,点出行程和讨袁失败后的艰难处境,给全诗罩上一层悲怆凝重的氛围。次句回顾隐居山中养伤的情景和心绪,含蓄地透露了“出益州”的原因。伤病未癒而强撑着登楼望远,表明了作者对国运艰难的担忧和困居山中无路报国的焦虑。正由于此,作者才穿上平民服装,躲过反动势力的盘查,孤行出川,奔赴上海,体现出一位热血青年的爱国丹心。
“海潮”两句即景抒怀,揭露反动势力对革命党人的血腥屠杀,同时喻示大批革命志士云集上海又将掀起一场新的革命风暴。这一联将自然之景与心中之情有机融合,创造出雄浑而悲壮的意境,使诗意得到升华。“壮士”两句紧承上联的回顾与前瞻,坚定地表示革命志士是斩不尽杀不绝的,自己头颅犹在,誓将与反动势力作殊死决战。
尾联重申了“手执青锋卫共和”的夙愿,同时再次回顾讨袁失败后避居山乡的艰苦生活。末句“独战”与首句“孤行”相应,传达出有志报国然而前路未明的复杂心情,这是切合当时作者所处环境和思想实际的。
这首诗抒写了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捍卫民主革命的决心,境界壮阔,情辞并茂,悲怆苍凉之情与激昂豪迈之意交织,形成悲壮慷慨的基调,感人至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微服: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
- 孤行:独自一人出行。
- 强(qiǎng):勉强。
- 青锋:宝剑的代称 。
翻译
我改换平民服装独自一人悄悄离开了益州,今年春天病刚好便勉强登上高楼。如大海波涛般的世事滚滚东去连着天际涌动,而蜀地的江水滔滔西来仿佛带着惨痛的鲜血奔流。有志的壮士还没有暴尸在荒野,身为书生的我依然还是年少时的模样。我手持宝剑捍卫民主共和,独自与艰难困苦(饥寒象征艰难困境)抗争又度过了一年。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刘伯承非凡的勇气与坚定的革命信念。开篇“微服孤行出益州”,透露着紧迫与孤勇,展现他离开益州时的低调与决然。 颔联“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气势雄浑壮阔又蕴含沉痛意味,以自然景象起兴,隐喻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且革命道路充满艰辛鲜血。颈联 “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体现了他不屈精神与青春豪情,虽历经磨难但对革命矢志不渝。尾联“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 直抒胸臆,表达为了共和理想,哪怕面对孤独艰难也无所畏惧、毅然前行的决心 ,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充满激昂的革命情怀和大无畏精神的光辉。
刘伯承
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他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
朱德元帅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陈毅元帅留下过“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名句。
邓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
面对荣誉和功劳,他本人生前曾谦逊地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的。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大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其主要著述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译著有《苏军步兵战斗条令》、苏军《合同战术》等
► 1篇诗文